正在天津卫视热播的大型文博类探索节目《博物问津》,以天津的文化遗产为媒,以年轻的语态、创新的形式、多元的融合,带观众沉浸式回溯天津文脉的悠久传承,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该节目副导演常宇接受采访时表示,节目制作过程中确定“借助科技赋能,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的方向,是主创团队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尝试。
五大版块展现主题
《博物问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文艺频道联合制作。作为一档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博物问津》通过主场景版块、实景探寻版块、微观看文物版块、访谈版块、文物“活”起来版块,五个版块的构建,从不同角度展现主题。常宇介绍:“在实景探寻板块和微观看文物版块,大量运用电影拍摄的手法,利用ARRI Alexamini 8k电影摄影机拍摄,电影级别8-16K影视级别的布光阵列,成片制式必须达到4k画质50帧速率HDR高动态成像的规格。在电视节目中用如此苛刻的技术指标,我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力求每一帧的画面都要美到可以能直接拿来做壁纸。”
在主场景版块和文物“活”起来版块,最新电视技术XR(扩展现实)技术的运用,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此外,在主场景的搭建上,为了以最震撼的方式呈现天津的文物以及文化遗迹,节目组在录制前期使用UE虚幻引擎进行大量的数字资产搭建。“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将大量的天津文化元素融入到数字场景之内,设计3D模型,设计材质、关卡、蓝图等相关数据。再将数字资产倒入中枢系统之内,通过精准的摄像机跟踪实时拍摄,3D引擎集合呈现了完美的XR资产,并集成最终效果。可以说,无论是从美学到技术,从科技到文化,都需要强大的赋能才能完成好这项任务。”
多种艺术手法强化“活”起来
首期节目《西周太保鼎》中,用戏剧手段重现西周时期召公甘棠遗爱,勤政爱民的故事,让观众对“西周太保鼎”这件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第二集《雪景寒林图》中,一段情境舞蹈《寒林雪景》让范宽作画的故事“活”了起来。还有《红白玛瑙雕李白像》中,暮年李白和青年李白以诗对弈的场景;《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中,玉壶春瓶中的雉鸡“活”起来等内容的呈现,都让观众感到生动、有趣,脑洞大开。常宇表示,在完整地、全面地用视听语言表现好天津的文物和文化遗迹的前世今生的同时,节目组还要用艺术化的语言讲好天津文化遗迹的故事。所以在“活起来”的部分,主创团队在科技赋能的基础上,融入歌舞、朗诵、CG动画、话剧、舞台剧、影视化片段等众多跨领域、跨学科、跨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来进一步强化“活”字。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文物‘活’起来板块都是一件独立的影视艺术作品。用科技赋能艺术创作,XR(扩展现实)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视觉效果。科技为电视节目导演插上想象力翅膀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常宇说。
上组图 《博物问津》节目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