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爷爷被国民党自卫团逮捕,看押在天津国民党九十四军集中营。他受尽折磨,却始终不屈。他高喊‘革命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组织难友绝食抗争。1946年1月28日,连续绝食七天的他,在反复呼喊这句话后壮烈牺牲,那年他54岁。”(备注:重庆谈判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至1945年10月10日,张子威在重庆谈判后被国民党逮捕,后在监狱里绝食牺牲。)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静海籍烈士张子威的嫡孙张俊洪走进静海区消防救援支队,以“一门三烈筑忠魂 甘撒热血铸丰碑”为主题,动情讲述祖父与父辈的英勇往事。他的分享,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消防指战员。
作为静海镇群卫路社区的居民、一名中共党员,张俊洪始终以“一门三英烈”为荣,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他走进校园、深入社区,用深情的讲述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的种子;他站上更广阔的讲台,让静海土地上的红色故事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张子威自幼酷爱诗书,尤痴中医学,深受中国传统儒学影响,从小就树立起爱国爱民的人生理想。民国初年,心怀家国的张子威深感报国无门,便以教书育人的方式传递火种,以中医之术救济身陷水深火热的百姓。直至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打破了他以知识与医术救国的平静生活。
1938年春,张子威毅然放下受人尊敬的教职和医者身份,抵达吕正操领导的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被分配至敌工科电台工作。因表现突出,他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深冬时节,党组织交付重任,派他返回静海老家建立隐蔽情报站,并担任站长。从此,全家穿梭于敌我之间,屡建奇功,生死相随。
不仅自己投身革命,张子威还鼓励长子张达、次子张玉华陆续走上革命道路。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两兄弟随津南支队编入第63军第188师第563团,张达任三营教导员,张玉华任警卫排长。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张玉华两次负伤仍坚持作战;1948年5月,在平津战役昌平之战中,他为掩护团长英勇牺牲;同年6月21日,张达也在古北口战斗中壮烈捐躯。
张子威与两个儿子前赴后继、为国献身,而他的妻子邓秀田、三子张玉成、义女张成慧则作为情报员默默侦察敌情、传递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授予张家“革命家庭”光荣称号,以表彰这一家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深知革命文物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精神光芒,张俊洪毅然将凝聚家族记忆与信仰的珍贵文物无偿捐赠。2011年,他向静海县史馆捐赠17件祖父遗物,包括八仙桌、学生板凳、教师凳、铜笔架、砚台、线装书籍、教科书、墨水瓶、《冀中导报》复印件、照片和座钟等;他还向静海烈士陵园捐赠了祖父的眼镜、亲笔家书、祖母遗嘱、父辈所佩戴的手表以及三张民国旧币。
每一件物品,都是一段可感知的峥嵘岁月,无声地诉说着张子威烈士的铮铮风骨和一个革命家庭如磐石般坚定的信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