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

媒体聚焦

老人生前抚摸舞台大幕“舍不得呀”
来源:今晚报
发布时间:2025-08-15 11:07

8月14日9时35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文联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花玉兰先生(本名陈佩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与世长辞,享年93岁。记者昨日采访了小花玉兰先生的家人和弟子以及评剧爱好者,这位为评剧艺术倾注毕生心血的艺术大家形象愈发清晰。

穿好行头不坐下

天津评剧院发布的讣告中介绍,小花玉兰其母花玉兰是著名评剧老演员,其父陈艳楼是评剧老艺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曾参加北京新文化剧团,担任主演,1954年调入北京市评剧团,同年她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获北京戏曲汇演表演奖。1958年来到天津评剧院成为主演之一。多年来,她曾上演过许多传统戏和现代戏,主要代表剧目《拜月记》《二度梅》《牛郎织女》《凤还巢》《桃花庵》,深受观众喜爱并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每逢晚间演出,母亲总在下午三四点钟便抵达剧场。她始终坚持自己化装,在上唇彩之前,只吃两枚鸡蛋。”女儿丰珊自幼跟随母亲左右,对母亲艺术追求之“严苛”记忆犹新,“母亲穿好行头后,便不再坐下,唯恐戏服生出褶皱——否则是对艺术的不敬、对观众的失礼。”

小花玉兰教导弟子时倾囊相授,“这种态度深刻影响了我,使我明白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追求极致。”尽管母亲常年奔波于戏曲学校和舞台之间,丰珊认为她从未疏忽对子女的教育,不过“坚决反对”子女继承衣钵,“她认为我已错过最佳学艺年龄,难以有所成就。按照她的标准,‘既学艺,就当立于舞台中央’。”

“母亲的不少代表剧目皆源于对京剧等剧种的移植与借鉴。”丰珊回忆道,母亲晚年仍在看京剧、越剧,潜心钻研唱腔与表演艺术。“母亲虽年事已高,但身体一直不错,辞世实属突然。”丰珊表示,母亲未曾留下遗言,“想来,她应是无憾而去。”

宠溺徒弟“管吃住”

天津评剧院的青年演员刘洛含是小花玉兰在专业领域的唯一入室弟子,几天来她一直守候在师父身旁,她哽咽着说,“学的第一出戏就是师父代表剧目《拜月记》的一折。”

刘洛含此前学习的都是“大口流派”,在初学阶段一度还想放弃,在小花玉兰先生的不断鼓励下,不仅掌握了表演,还体会到师父艺术的独特风格魅力。“上家里学习,师父提前给我煮好鸡蛋,总怕我体力跟不上。”刘洛含说,当时师父的老伴儿还在世,夏天还切好西瓜,进门先让吃西瓜消消暑,“就是拿我当自家孩子一样。”2011年,刘洛含正式拜师。

有一年,刘洛含排演《吕布戏貂蝉》,小花玉兰坐着轮椅亲自来把场。2023年,刘洛含主动排演整出《拜月记》,从到家里学,到后来师父通过电话、视频教,当极具传承意义的演出大获成功后,师父看到录像时特别开心,给了刘洛含最难忘的评价:“好,有我当年的风采。”贯穿师徒情的《拜月记》,也成了刘洛含最希望自己能继续传承的剧目。

“宠溺徒弟”几乎成了采访中弟子们一致的话语,“师父记得我爱吃馅儿,每次去家里学习,师父都从楼下的大饭店专门给我点锅贴。”关门弟子高玉娟说,其实老师自己不会做也不会吃,但就看着她说:“别人都是徒弟孝敬师父,但我就是宠徒弟——管吃管住。”每一次学习完,小花玉兰都会提醒高玉娟“保护嗓子”,“师父说自己的艺术是‘有嗓也有味儿’,保护好嗓子很重要。”

在采访中,评剧爱好者、老人的“忘年交”大力给记者提供了一张照片,“那是2018年8月15日,要给老太太录制影像资料。”大力至今仍历历在目:老太太拉着大幕用手抚摸了半天,嘴里一直说“舍不得呀”,“我正好在旁边,就用相机拍了下来,现在看到这张照片都能感觉到她对戏曲舞台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