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们欣赏着被摄影志愿者“翻新”后的老旧照片
“拍这张照片时我才9岁,现在已经过去70年了……”“这张照片是1968年参军时拍的,搬家时受潮粘连,以为再也看不到了。”
昨天上午,本市首个老照片扫描修复公益服务活动在东丽区华新街道顶秀欣园社区举行,张庭文、张树兰等20余位中老年居民怀揣着珍藏多年的照片,等待摄影志愿者用专业的设备和软件,将破损严重的照片一一恢复成清晰的数码文件,甚至还以AI为照片上色,重现当年青春色彩。“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啊!”大家手握老照片,看着新照片,一起回忆起年轻时的故事……
昨天清晨,摄影志愿者陈畅带着扫描仪和各种器材,早早来到顶秀欣园社区活动室。他没有想到,已经有多位居民等候着他。接过大家手中的照片,陈畅熟练地操作电脑和扫描仪,一张张褪色的笑脸在投影屏上渐次亮起,照片缺失的部分也被小心修复,一帧帧定格的人间烟火让居民们发出阵阵赞叹。
看着手中70年前的泛黄照片被电脑上色,照片中的一张张笑脸恢复清晰,79岁的退伍老兵张庭文高兴地和大家分享道:“拍照的这片草地大家肯定不认识,就是当年赤土小学附近的空地,大家一起合影,笑得特别开心。”“右边这位一看就是您,小时候看着有点‘嘎’。”邻居认出了张大爷,笑着和他开起玩笑。张庭文告诉记者,自己退伍后在母校当老师,一直没离开这一方天地,“如今好多位同学都已经去世了,这张被修复的照片变得很有意义。”
“我和战友的这张照片是在当时杨村的军人服务社拍的,服务社卖吃的用的,有的还有拍照服务,这一晃57年过去了……”退伍老兵、志愿者、“中国好人”张树兰接过被修复和AI上色后的战友合影,感慨万千,也和大家讲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不一会儿,老知青闫富珍当时下乡赤土公社南于堡的照片也被修复完成,当看照片上的折痕、氧化模糊的照片焕新如初时,她激动地和大家说:“这就是我!”
“活动前期,我们在社区的网格群里发了免费为大家修复照片的通知,没想到竟有五六十位居民来咨询。”顶秀欣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潘雨欣介绍,现场仍有居民带着照片来参与活动。潘雨欣说:“听了居民的分享,我也能感受到,过去每一张照片都是人生的一段小故事,大家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东丽区文化馆馆长王祎表示,作为天津首个聚焦老照片,传统银盐照片数字化的公益项目,此次活动专业性强,填补了技术公益的空白,更堪称“记忆抢救行动”。陈畅介绍,无论是以无酸棉签清洁霉斑,分离粘连底片的物理修复,还是通过专业除尘技术自动消除划痕,并人工调色还原褪色画面的数字技术,目的都是将“技术独享”变为“记忆共享”。志愿者团队表示:“老胶片是家庭的历史,更是城市的集体记忆,我们想用专业技能,让普通人的记忆得以存续。”天津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顾淳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有望以“居民预约+社区巡回”形式,覆盖东丽区11个街道乃至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