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8日,全球文庙,华人齐聚,共祀儒家思想先师孔子。
天津文庙位于南开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最初只有大成殿,经过明清两朝近300年的不断建设,最终形成了中国唯一一处府县合一的古建筑群。
半圆形的泮池,是参观天津文庙必经的第一个特有建筑,白色石材砌成的水池里,锦鲤游弋其中。坊间传闻这里的水与不远处的海河相连,泮池内壁上探出的龙头,可以根据池水与龙头的距离,推测海河水位的高低。
经过泮桥,迎面看到的是文庙的另一座特有建筑:棂星门,这是进入文庙后的第一座门,为四柱三楼冲天式牌楼。在天津文庙,这种牌楼式建筑共有七座:两座棂星门、三座礼门义路牌楼和两座过街牌楼。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万鲁建介绍:“天津最早是一个卫城,它刚开始是一个军事的建制,大部分人都是军人。随着人数的增加,这些军人认为,孩子还是应该接受一点教育,所以就提出来应该建一个卫学,建卫学的同时,也开始建这个文庙。”
携带学校烙印的文庙,自然与孔子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的创举相契合。朝代更迭中,天津文庙的建筑和布局开始独具特色。
天津文庙出现三个纵向轴线:府学、县学和明伦堂,均带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中轴对称。其中府、县两庙都是两进院落,格局一致。与县庙的青筒瓦不同,府庙大成殿、大成门和棂星门均覆盖黄琉璃瓦,凸显其更高一等的位置。
天津文庙作为官办学校,是明清时期的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前的学习场所。1905年,科举废除,新学兴办,天津文庙失去了官学的功能,日渐衰颓。
1927年,著名教育家严修联合文化名流,在他的私宅创办崇化学会,传授国学。1935年,崇化学会搬到天津文庙明伦堂。1947年,李琴湘等人创办天津崇化中学,直到1959年学校才搬离文庙,搬入新校址。
天津文庙,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