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发布时间:2021-09-30     文章来源:天津文旅资讯服务系统

承载岁月的非遗老手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天津建卫六百余年,各种老字号、老技艺传承有序,延续至今,展现着独特的魅力。截止2017年,天津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2项,市级项目157项,区县级700余项,这些传统技艺一代代口口相传,共同坚守着天津六百余年的历史脉络。今天我们将走进“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带您领略这一方土地众多灿烂的非遗项目。

天津历史悠久,底蕴绵长。漕运文化、皇城文化、舶来文化三足鼎立,源流融合,形成了天津特有的河海交融、东西荟萃的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风俗特性。在和平非遗馆内,能看到独具天津特色的老美华的“三寸金莲”制鞋手艺、津派旗袍制作技巧等非遗项目,这些和平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齐聚一堂,在这里集中亮相,为的是带给市民一场穿越剧般的感官盛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统称的门类,除了老技艺传承外,还有传统戏曲、工艺美术、传统武术、传统医药等诸多类别,包罗万象。感受天津也要从各个方面来“聆听”这座城市。去曲艺院子感受“津派相声”哏儿都人的嬉笑怒骂;倾听“天津时调” 曲艺的独特韵味;亦或是走进 “娘娘庙”,领略津门独有的“天后娘娘文化”,这些承载六百年记忆的非遗传承项目,无声无息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海河儿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长期艰苦的工作。深入挖掘本地精粹,做好有序传承是重要的抓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展馆内囊括了和平区已申报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30项,区级15项。包括中国古彩戏法、老美华鞋、果仁张、崩豆张、正阳春天津烤鸭及少数民族的白记水饺、桂顺斋等。耳熟能详的老记忆、老手艺不由得让每一位参观者深深的感受到天津独有的历史文脉。

展厅分为“津味”、“百戏”、“医道”、“工巧”四大展示主题,充分展现了发源于和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例如:属于“杂技与曲艺”范畴的王殿英古典戏法、张万年御板书;属于“民间文学与口头传承”范畴的天津地方歌谣和津味儿吆喝;属于“体育与竞技”范畴的天津纸牌、竞技麻将;属于“民间美术”范畴的侯派京剧脸谱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馆里设有展示。这些曾经辉煌过的非遗项目,通过近年来的发掘整理,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焕发了往日的光辉。

如今改造一新的展区内还有座复原的“老式铛铛车”,车窗的一侧安装着高清显示屏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您展现着一段“穿越津门”的惊艳旅程。观赏窗外景致,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十四年代老和平商业的繁华之景,通过流动的画面再回到如今的滨江道商业街、津湾广场等现代商业景点,新旧对比,仿佛置身时空隧道,感受着天津城的发展脉动。

驻足展览馆,有一面独特的展示区域格外吸引游客的关注,小折尺、墨线盒等各类老手艺工具挂满整个墙面,恰如其分的展现着 “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文化”的展馆主题。“工匠精神”是延续非遗传承的“牛鼻子”,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继承,作为参观者不仅要为每位非遗匠人专注一生的精神点赞,更要把这种“新时代工匠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成为各个行业内的“新时代匠人”,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