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
马麟 作出传统射艺的现代诠释

发布时间:2025-08-19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重要代表,“85后”的马麟是“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他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后来又学习了美术绘画专业。在学生时代,校园里举办的各种绘画设计比赛,马麟经常获奖。十几年前,他和诸多弓箭爱好者共同创立了天津射箭联盟,他受邀担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传统弓射艺导师近十年。也许就是对手工制作的热爱、不懈的坚持以及对自我的不断挑战,成就了今天的马麟。

从爱好到传承

记者:您是如何爱上“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技艺的?又是如何成为第四代传人的?

马麟:记得在2006年前后,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便捷,出于浓厚的兴趣,我在网上查询资料,自己学习相关的知识。从此以后,我就踏上了制作弓箭这条路。从2007年至今,我先后制作了现代滑轮复合弓、奥运会比赛中使用的现代反曲弓和现代传统弓。在当年的弓箭制作爱好者中,我也算是小有成就。

随着对弓箭历史研究的深入,我被传统弓箭制作和传统射艺文化深深吸引,于是,针对“传统筋角木弓”,我开始了深入研究。用了近3年的时间查阅古籍和其他文献资料,我成功复原了第一张筋角弓。

十多年前,在一次活动中,我遇到了恩师孙云河先生。孙云河先生对我能独立制作弓箭感到震惊,长叹相见恨晚。恩师自幼师承姜星华老先生,不但学习了筋角弓制作技艺,还学习了硬弓表演、传统摔跤等杂技表演技艺。这项“筋角弓制作技艺”由创始人李万才老先生创立并传承至今,我向孙云河先生正式拜师学艺,成为“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

马麟:筋角弓选材十分考究,由木头、水牛角、牛筋、鳔胶、大漆和丝线这六种主要材料制作而成,故称六材。在创始人李万才生活的那个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和战乱等因素,想制作一张合格的筋角弓十分困难,人们仅能对老旧的古弓不断修复。该技艺传至恩师孙云河这辈也只是口传心授,所留下文字记录极少,黑白老照片仅存几张。经过恩师几年的严格指导,我已经把前人的技艺进行了总结与创新,并得到国内外诸多弓箭爱好者的认可,多次带着作品进行公益展示展演。

记者:您在制作技艺上作了哪些创新?

马麟:筋角弓从选材到制作是十分考究的。天津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北方城市,很适合制作弓。筋角弓的制作过程要求很严格,冬天开裁木料、春天浸泡牛角、夏天晒制筋干、秋天粘合三材,按古法从选料到制作,从晾干到装饰,大约要历时三年之久,工艺上不能简化。

在原材料不变的前提下,我结合了现代弓箭的制作工艺,将原本需要高温水煮、阴干半年才能使用的弯曲木胎,进行了改进。我把一张厚木板切割成仅为1.5毫米的薄木片,再通过特定的铝合金模具进行定形。对加压方法我也作出了创新改进,前人用木柄缠绕麻绳的技术加压,我则发明了一个以多个木块横穿木棒形成的加压模具,在制作时以多股多段皮筋反复捆绑,让每一寸木片受力均匀。这样的优点是人为地改变木胎的纤维结构,使木胎像是现代家具常见的复合地板一样,被加压后的木纤维更紧实更均匀,成品弓箭稳定性和拉弓手感俱佳。

把《哪吒2》中的“鹿童弓”带到现实

记者:在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您是如何做到传统工艺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来吸引年轻人关注的?

马麟:弓箭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首,也是古代远程狩猎工具。我们传承与弘扬“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的主要目标,是从弓箭制作出发,引申出复原传统射艺。随着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愈发深入,我们不仅仅把弓箭作为锻炼身体的器材,还发掘了君子六艺中“射艺”这门学科。随着我们最早的这批射箭爱好者慢慢转变成传统射艺的传播者,传统射箭在全国各高校和专业射箭俱乐部中也渐渐推广开来。我曾经有幸受邀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向学生传授弓箭知识和制作流程。我所教授的学员已有上千人,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和年轻大学生的探讨,我们将传统射箭为代表的礼仪仪式——射礼,进行了深入复原,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在天津大学海棠节之时,我教过的同学们还多次进行射礼表演,作为学校对外展示的节目。同学们展示了对传统射艺的学习成果,而我也完成了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使命。

记者:这项非遗制作技艺在人才培养上有怎样的困难?您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新举措?

马麟:如果问我什么是比弓箭制作更难的事,那就是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原因是传统筋角弓制作门槛极高。在收我为徒之前,恩师孙云河先生多年都未收徒弟,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家对弓箭制作的认知停留在一根木棍或者竹片绑个皮筋就是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而很多人听到弓箭制作材料需要牛角、牛筋甚至要用到大漆时,就会望而却步。学习周期长,材料成本高,劝退了不少人。

学习并完全掌握“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的历程确实漫长又枯燥。作为第四代传人,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改进讲课的课件,经常到天津博物馆、文庙博物馆、北京孔子学院等场馆,举办传统筋角弓制作技艺的公开课,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技艺的学习中。另外,我还把“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的课件发到网上,指导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制作。

记者:在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您是如何发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又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具体讲述。

马麟:互联网让我们这一代人受益非常多。在网吧还盛行的时候,很多人在打游戏,而我们则建立了弓箭爱好者的聊天群。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张娟娟夺得女子射箭个人项目冠军。那一年,全国各地弓箭爱好者犹如雨后春笋,射箭开始成为时尚。我们从十几个人的线上聊天群,慢慢发展到线下聚会,之后又发展到几十人的训练小队,随后创立了天津射箭联盟。那时白庙客运站对面有一片绿地,曾经是我们这些射箭爱好者聚会的地点,每到周末大家就会聚在一起交流。

2014年,我们在天津组织几十位弓箭手,又通过网络邀请了全国近百名穿着盔甲的“骑士”,一起在小站练兵园内进行冷兵器“攻防战”,我们和国内最著名的全甲格斗组织——虎贲骑士团,开展了至今无法超越的百人攻城站活动,当年场面十分壮观。

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与展示,我们的团队有幸受邀参加了2016年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活动。配合博物馆中的展品,我带着收藏的古董弓箭和自制作品,为群众讲解、分享弓箭知识。作为展览活动的表演环节,我和团队的伙伴们,身穿飞鱼服,手持传统弓,伴随着琴笛合奏的音乐,复原了明代“乡射礼”仪式,受到现场观众的喜爱。

记者:在比赛和收藏这两个领域,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马麟:一个弓匠的最大心愿无非就两点:一是自己的作品能被好的射手使用,在赛事中比出好成绩,二是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收藏领域的认可。

传统筋角弓弓匠在全国也不是很多,有师承的更是凤毛麟角,多是弓箭爱好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制作。曾经有一位内蒙古的弓友在比赛前弓出现了损坏,当时心急如焚,偶然间得知我这里有一张适合比赛的筋角弓,于是他就主动跟我联系求借。后来,这位弓友用了我的筋角弓在当地的那达慕射箭比赛上取得了季军的好成绩,我俩都非常兴奋。

我出自一个普通家庭,早年间对弓箭的疯狂痴迷与彻夜研究,是不被家里人认可的,甚至被批评为玩物丧志。我曾经和母亲打赌,要在刚刚开始学习的一年内成名,要在四年内有自己的品牌。一晃近二十年光阴,这些早已实现。现在我的弓箭作品已经走出国门,被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弓友收藏。

记者:您制作影片《哪吒2》中“鹿童弓”的过程是怎样的?

马麟:影片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执着,同样映射了我作为一名“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传人在这20余年中的坚持。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电影《罗宾汉》的影响,用树枝加皮筋制作出简单的弓箭。

影片《哪吒2》中鹿童的弓,深深吸引了我,当时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作为一个弓匠,我要成为全网首个制作出这个道具的人。“鹿童弓”在设计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鹿角和弓体的结合。鹿角是一种又大又重的材料,如果直接粘在木弓体上,会因为自身重量和震动在射箭时瞬间散架。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塑料的鹿角模型,中空的结构、塑料材质,正好解决了震动和粘接的难点。“鹿童弓”制作成功后,影片《哪吒2》还在热映中。恰逢“津门遗兵”——中国古代兵器展在天津举办,“鹿童弓”在展览中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还引发了很多现场观众对“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的关注和兴趣。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