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
刘冬梅 以花艺传播东方美学

发布时间:2025-06-24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作为“传统插花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冬梅以花为笔延续文化血脉,开创国内花艺作品在大型拍卖会上成交先河,笃信花艺不止技艺相传。从1996年开花店起,刘冬梅从经营花店到学习插花艺术,从精研西式插花到深耕传统插花,探寻东方美学精粹三十载。如今作为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名人花园馆长,她将奥运花束灵感带入课堂,以花艺唤醒历史建筑,让传统之美融入现代生活。

传承与坚守的执着

记者:您是如何与花艺结缘的?

刘冬梅:我的童年与花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缘分始于奶奶的言传身教。在奶奶身边长大的日子里,她不仅教我绣花、配色,还传授养花的知识。奶奶年轻时帮人制作嫁衣,常常接触到各种花卉图案,加上家人热爱养花,这些经历让她对花卉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奶奶给我讲的那些关于花草的故事深深植根于我的心中。我们家的生活也始终围绕着花草展开。无论搬到哪里,家里总少不了鲜花绿植的身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我对花卉的感情早已融入生命,花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当初,我和姑姑两人都擅长绣花,常常讨论如果能有一个属于我们的空间该多好。

1996年那会儿我还在供销社工作,但内心始终向往着做一番与花相关的事业。后来,我决定追寻自己的梦想,开一家花店,“冬梅花社”应运而生,那时花店并不多见。从那一年开始,花店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这家小花店不仅是我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家族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记者:传统插花制作技艺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哪些影响?

刘冬梅:传统插花与刺绣一脉相承,以线条留白为美,少有繁花铺陈。我在北京林业大学进修时,师从中国传统插花泰斗王莲英老师,学习了传统插花艺术。王莲英老师对我的插花艺术和人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我对传播传统插花艺术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2年,我代表天津参加首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凭借传统插花功底获得亚军。当时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是参赛的“敲门砖”,若不会传统插花,甚至无法晋级半决赛。此后,我虽学习西式插花,但始终认为研究传统插花才是工作核心。之后,我成为中国花卉协会零售业分会副会长,身份不适合打比赛了,就考取了国际花商联(INTERFLORA)认定的国际裁判,继续推动插花艺术的发展。我有幸多次受聘中国花卉协会,任国内、国际插花花艺大赛和花卉博览会各省展区的监委、评委,践行着前辈们所坚持的“中国人必学中式插花”理念,并以此为傲。

记者:传统插花技艺有何特点?

刘冬梅:中式传统插花的魅力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插花是一门综合艺术,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哲学以及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都有很深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思想的一种外在体现,其配色、构图等集中体现着东方美学精粹。

传统插花不仅在于视觉美感的呈现,更在于精神意蕴的传递,它驱使人深入探索诗词歌赋、中国字画等艺术形式。古人生活四艺包括“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高规格的艺术体现。中式插花讲究“先立意后插花”,意境之美与吉祥寓意并重,绝非西式插花那般仅求表象繁复。通过学习传统插花,我们能追溯千年前祖先的智慧,如剑山、撒等传统工具的发明,既环保又能延长花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模本枝材的运用,更是将枝条的线条美与生命力发挥到极致,只需换一朵花,便能延续那份寓意与美感,实现审美的升华。人们一旦真正领略中式插花的魅力,便会沉醉其中。

传统插花的核心技法在于师法自然,这要求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取舍智慧。这往往需要观察日光下植被的形态,花朵扭转追阳的生机,也要观察捕捉冬风凛冽或雪压枝头的苍劲的美,并把那种美呈现在作品里,正如先人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修枝剪叶看似简单,其实简中见难,愈简愈需匠心独运,古人“一枝一叶一菩提”的哲思正寓于此。自然界没有一根树枝、一片树叶是一样的,而取舍之道尤为精妙,这需要精准拿捏其独特性,才能以简驭繁。艺术创作皆源于生活积淀,我的西式插花老师曾经为了插好兰花,在兰花基地给人家养了8个月的花;我之前接触一个画家,他画花鸟的时候屋子里都是花鸟,这正是艺术源于生活。

传统与现代的绽放

记者:您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做了哪些创新工作?

刘冬梅:几年前“繁花似锦——馆藏花卉文物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我有幸参与其中的花艺设计工作。为呈现百年前天津插花技艺,我们走访调研了很多老手艺人。因为花艺与文物共同展出,不能使用任何鲜活的材料,带木质元素的材料也被禁止使用。所以我们在花材选择和技艺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突破了鲜花长效展示的难题,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能够更加完美表现中国传统花艺的精髓。我们努力了一年,经过专家组数次审看,作品终于成功展出。能为中国传统花艺的推广出一份力,我心中十分满足。

作为中国花协零售业分会副秘书长,我走遍南北,深知南方花材丰沛,北方沧桑枝条也自有独特之美。于是我扎根天津,在名人花园驯化了一些南方植被:如风车茉莉,从试种到爬满墙,历经冬寒考验终成活;团队更创新植被载体,让难养品种在津度冬无需防寒。

记者:您是如何通过花艺设计将百年建筑与时令花卉相结合的?

刘冬梅:小楼里的长廊、古旧家具陈设、百年的院墙,它们承载时光印记,与花艺展陈形成跨越百年的对话。我们以花卉为媒介,将流动的生命注入静止的历史载体,青砖墙头缀满时令花草,错落摆放着应季花艺作品。这种动态与静态的共生,既延续了建筑群的百年文脉,又通过花艺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访客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能领略四季流转的鲜活之美。

记者:您在非遗技艺传承上做了哪些工作?

刘冬梅:我是天津冬梅·花间艺术创建人,我有几位令人骄傲的徒弟。尹君自学校毕业后便扎根于此,22年如一日深耕中国传统插花。“95后”孔杰更是从17岁跟我学艺,历经大赛获奖、大学深造后回归团队,如今依然在插画行业耕耘。这份“一辈子只干一行”的坚守,也显得尤为珍贵。

我走进幼儿园、小学,走进养老院,走进偏远山村,到那里普及插花知识,更将奥运颁奖花束的制作体验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花艺的魅力与文化,我坚信美育需从娃娃抓起。未来,我想继续给老人和孩子带去花的快乐,看到他们因为花露出笑容,一个个家庭也跟着温馨起来,这种传递美好的事,比光守着自家小院更让我踏实。

现在的中式插花是在继承传统插花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去繁就简,美学风格与现代生活和家居环境相契合。我就盼着花艺能走进每家每户,让鲜花摆满千家万户的窗台,让大家的日子都过得更舒心惬意。

记者:近些年来,您觉得人们对花艺的认识有哪些改变?花艺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积极意义?

刘冬梅:几十年来,百姓对花艺的审美变迁堪称翻天覆地。我初入行业时,顾客只在乎花篮的花材数量与价格,常被追问“能否再塞多几朵”;而今客人追求的却是艺术化、个性化的设计。这种转变倒逼我们不断跨界学习。比如,从画家笔下凝练的东方意韵中汲取构图灵感,在寺院禅意插花里体悟留白之道。未来,我期待通过跨界雅集(如古琴与花道合鸣)、专题博物馆等载体,让更多人看见花艺承载的东方美学。我希望以后在天津做一个专门的花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花艺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当中。

多年来与花草相处,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花卉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是能疗愈内心的。花草最诚实,你关注它呵护它,它就会开枝散叶,回报你绚丽的色彩与清雅的气味。倾心花草,看着花草在你的浇灌培育下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你会觉得充实,感受到成就感;摆弄花草,可以转移你的关注重点,让你心有所属;沉浸花间,让你心思清静,不再胡思乱想,有助于摆脱消极焦虑的状态,对身体大有好处。此外,施肥松土、修枝灌溉、搬进搬出本身也是对身体很好的锻炼。

花艺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日常起居间,插花哲思常伴左右。当我们为一片叶、一朵花欣喜雀跃时,这份对细微之美的珍重,可滋养心灵。可谓是,于技法传承里守文化根基,于时光流转中撷瞬间璀璨,令欢愉如繁花绵延不绝。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