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长卿说“春分”,也得提到“川上良人放纸鸢”。春风起兮,哪个小孩子不爱放风筝呢。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国秋说:“我小时候啊,好之更甚。”
“‘风筝魏’一直就没离开老城里这块儿地界。”没有广场、开阔地儿,胡同里的孩子,是在平房屋顶上放风筝。魏国秋说,春秋两季是风筝的销售旺季,对于放风筝来说春天最好,“只有春风比较‘柔’,风筝能在一松一紧地扯动中,更好地扶摇而上。”所以“春分”有放风筝的习俗也就在情理之中。
一看春风起,先要断风向。“要是没其他人放风筝,我要么看烟囱的烟,要么抓把土往天上扬来看风向哪吹。”魏国秋放的风筝都是自己做的,“大概八九岁吧,我做一个瓦片风筝,那天风势不大不小,我就蹿上屋顶,一个人一拉一松,风筝就飞上去了。”小时候太顽皮,他还恶作剧地用自己的风筝缠住别人的风筝,“搅在一起,我就玩命倒线。”他胜利的“代价”是家里赔了人家一个。当时家里不仅做风筝,还做过年的灯笼、风车和各种魔术道具,顽皮的魏国秋把还贴着福字的大灯笼改良一下,插上一根大洋蜡,春天的晚上,把这种“气死风”灯笼风筝放上了天,线就拴在电线杆子上,飘飘忽忽的红色立刻引发围观,大家议论天上出现了UFO,“还有人打电话到报社,我杵人群里看热闹,可得意了。”
其实“风筝魏”的技艺包括“扎糊绘放”。魏国秋小时候还放过老鹤风筝,刚飞不久,一把就被旁边的小朋友用网子抄走了——这个蜻蜓太像真的了。后来带着风筝做展示,时间大多也选在春天。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一次中法文化交流活动,魏国秋的摊位开始引起外宾们的注意,“我拿起我做的那个3米大的老鹰,呼啦一下就放上了天,一会儿一群鹞子就追着风筝飞。”外宾们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当即有个法国人指着天上:“魏先生,请把这只卖给我。”还有一次9月份在澳大利亚,是当地的春天,魏国秋的大风筝刚飞上天,远远就吸引了一辆摩托车跟着跑来,“先生,您是中国来的吧,我可以买下您的这个风筝吗?”
“春风凭借力,风筝上青云。”魏国秋说,大家“追逐”的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艺术体验感和享受。这不前些年在美国,外国朋友前脚刚买完就在广场上放起来,没多会儿又找来:“先生,这只风筝有点歪啊?”魏国秋拿针在一侧翅膀上捅了几个眼,再一试飞得又平又高。
“太神奇了,您是怎么做到的?”
魏国秋开玩笑地回答,这是中国针灸——得,这位外国人非要连针也要买。“我趁这个机会,把中国针灸给他讲述了一番。”那个春天,又多了“中国迷”。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