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级非遗项目,东丰台木版年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静收到两张“迟来”的参展证书。从去年年底开始,董静原创的大幅东丰台木版年画作品先后在天津、湖南的主题展览中展出后极受追捧,这让75岁的他有了新的思考——年画如何突破年节的“限制”和橱窗展示,真正进入百姓日常生活。
“近20年间,东丰台年画已经应邀参加各类非遗展百余次,让中国让世界看到了它的魅力,誉满天下知名度相当高。”但是如何将年画产品融入社会,却成为董静迫切要考虑的事情,董静说:“我之前觉得自己这一代的任务就是要将传统年画技艺复原、传承,现在看来是不足的。”董静近年来在创作、宣传东丰台年画的同时,也在做着相关的市场调查。“我有一个优势,根据传统技法创作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新题材年画,很受欢迎。”他举例,龙年题材《龙腾盛世》,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构图,烘托出美好愿景; 《紫蟹金秋》中,七个娃娃手持钓竿在荷塘戏耍,讲述宁河“河蟹节”的欢乐;《美丽的七里海》里,芦苇、银鱼、鲤鱼、寿桃、莲花、芦雁和年画娃娃相互契合,当地景,吉祥意,让人倍生亲近感……
董静也听到过有人“抱怨”,年画因受技艺限制无法做成产业,但在他看来,那些纯手工的工序恰恰是年画的价值所在。“我75岁了,先从小处起步。”董静已经开始的工作是“让年画由大变小”,缩在A4纸亚克力水晶玻璃镜框内,“由门神、灶王爷等类别的粗活年画,与娃娃、仕女、戏出等类别的细活年画都制作成了伴手礼。”原创传统题材“开路”。接下来的计划中,一是要在题材上拓宽,紧跟生活热点寻找创作灵感,“国家大事生活小情,大家共鸣更强烈。”二是要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有老百姓能随手买的小件,也要有上档次的艺术品。”他还看到,已经有年画开始融入家装领域,“我们也将进行探索,浓墨重彩的东丰台年画从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如何更好地融入百姓家庭。”董静说,新生活需要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年画,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在市场重新占有一席之地,才更加具有活态传承的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