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津拍摄 穆氏花毽惊艳天石舫
青春花毽 让“非遗”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4-12-12     文章来源:每日新报

穆氏花毽传承人穆怀良

穆氏花毽表演者薛文娅

  “天津之眼”背景之下,各色的花毽上下翻飞,冬日暖阳映衬着孩子们的笑靥。这充满火热津味儿的一幕,出现在昨日下午的海河天石舫码头,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此取景拍摄。

  穆氏花毽“踢”成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表演中,穆氏花毽队的“主力选手”薛文娅和十余名队员开始上“大招”:一边舞彩带一边做出朝天蹬,花毽不偏不倚地落于足尖;一个起势,再翻一个跟斗,花毽却仿佛吸在了脚面上,更别提盘踢、磕踢、拐踢、蹦儿踢、外落儿、抹踢、砸踢、蹁踢这些穆氏花毽的基本技巧。现场花毽齐飞,摄像师拍得起劲儿,路过的大爷也停下车子,一边观瞧一边感叹:“看了么!个顶个儿都有绝活儿……”

  穆氏花毽动作幅度大,以跳跃为主,在踢跳的技巧中兼具运动娱乐的功能,踢毽爱好者能够通过这些技巧让花毽在空中灵活地翻飞、缠身绕腿,展现极高的技巧和观赏性。2021年5月,穆氏花毽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穆怀良和穆怀杰兄弟是穆氏花毽第四代传人。现场,62岁的穆怀良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和记者聊起了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穆氏花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穆氏花毽逐渐发展形成了穆氏花毽的自有技法,到今天已经有五代传人了。当时家里人踢毽子就是以娱乐为主,没想到传承发展到现在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天能在这里展示,我们是非常自豪的。”

  从十几岁开始踢花毽,到现在传承技艺,指导学生,穆氏兄弟全力将这一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推广得更深更远,慕名来学花毽的除了天穆镇的街坊,也有小学生、中学生,“365天,坚持每天晚上出现在花毽馆教授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看着这么多孩子喜欢花毽,慢慢地进步,我们就不觉得累了。”

  现场,学员的家长表示:“一点儿不夸张地说,两位穆教练就是孩子们的大家长。”近年来,穆氏花毽代表天津在各大赛事屡获奖项,甚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穆氏花毽每年都在吸收新鲜的血液,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我们希望每年能涌现出五六个好苗子,将这项技艺发扬下去。”穆怀良说。

  “不管是带着孩子们出去比赛,还是平时的学习训练,我们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学习第一’,一切让位给学业。另外,也会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坚毅的性格。”穆怀良笑说,有时教练的话比家长管用,“穆氏花毽是以穆氏命名的,但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希望他们爱上运动,感悟这项非遗中的文化。”

  花毽“大神”打破吉尼斯纪录

  表演中,薛文娅在展示着各种花毽技巧,动作从容优美,呈现着非遗文化的动态之美。作为穆怀良的得意弟子,年轻的薛文娅可谓花毽界的“大神”:2018年打破“花毽前踢后打1分钟”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国毽球锦标赛女子个人规定、个人自选双料冠军……荣誉背后是她11年的花毽练习经历。

  这位花毽冠军告诉记者,从小学到参加工作,花毽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为穆氏花毽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其实这项运动是很有娱乐性的,推广起来并不难。”

  薛文娅说,也许和自己的爱好有关,邻居和朋友也都爱上了花毽,平时踢毽子已经成了最日常的运动。“我们公司的同事也跟我一起学花毽,踢毽子成了大家平时休闲的小运动,因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公司还举办了踢毽子比赛。我觉得很自豪,因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

  母子三人 两代“接棒”

  花毽队的学员家长穆蕊,一边捧着孩子的棉衣,一边观看着这对双胞胎儿子的表现。穆怀良教练指着穆蕊告诉记者,“你肯定想不到,她也是我的学生。后来她把孩子也送到我这里,继续练习花毽。”

  穆蕊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自己就跟着穆教练学习,“当时就是觉得好玩,踢上了慢慢就喜欢了,后来上学工作了,一度就撂下了。孩子们知道我学过花毽,几年前他们说也想试试,我就把他们送到教练这里了。”王瑾喆和王瑾涵兄弟俩一学就是三年,兴趣也越来也浓厚,“孩子在完成课业之余踢花毽,是最有效,有简单的运动方式,希望他们一直坚持下去。”穆蕊说。

  还有哪些天津“非遗”将出场?

  《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将主拍摄场地选定为天津古文化街及广东会馆,届时将有40余个天津项目汇集于此,观众将通过镜头领略底蕴深厚而又璀璨夺目的天津非遗,拥抱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了解到,未来几天,摄制组将通过不同的形式,将梅花大鼓、天津快板、霍氏练手法、永良飞叉、大沽龙灯、泥人张、重刀武术等天津非遗悉数呈现,点数沽上文化之光。

  文/摄 新报记者 王轶斐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