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非遗
津门蛐蛐陶罐制作技艺 百年传承生生不息
小小陶罐展现文化特色

发布时间:2024-09-19     文章来源:今晚报

中秋前后,秋虫鸣叫,尤其是蛐蛐玩家又多了起来。作为河东区的一项市级非遗项目,津门蛐蛐陶罐制作技艺传承百年,其第三代传承人郭锡鸣、第四代传承人郭春元父子,在传承家族技艺的同时积极创新,让工艺蛐蛐罐兼具实用性的同时,更有收藏价值。

  在不同材质的蛐蛐罐中,陶罐因透气性好、吸水性好,适合蟋蟀成长,成为养虫人的首选。蛐蛐罐的制作工艺分南北两个流派,北方罐壁厚,纹饰质朴;南方罐璧薄,形状繁复花纹多。郭锡鸣是北派蛐蛐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人物,他制作的蛐蛐陶罐作品整体上玲珑剔透,罐体上的浮雕结合传统文化,表达吉祥的寓意,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郭春元说:“我们家族从我太爷爷开始就做蛐蛐陶罐。到我爷爷这一辈,出了个‘罐子郭’,较有影响力。到我父亲这一辈,有四位传承人,我父亲人称‘郭老四’,他的‘郭老四工艺蛐蛐罐’在圈子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关注,是因为在家族传承的‘素罐’基础上,创新出雕塑罐。”郭春元介绍,他的父亲郭锡鸣在全面传承家族制陶秘方和烧制工艺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把陶泥雕刻技艺和蛐蛐陶罐的制作技艺相结合,创新出工艺蛐蛐罐,极大地提升了蛐蛐陶罐的收藏价值。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郭春元从小就对蛐蛐陶罐制作方面的事情“门儿清”。他说:“受家庭影响,我9岁就开始做罐,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郭春元介绍,蛐蛐罐的制作过程繁琐,要经过选土、风化、澄泥、沥水、回性、揉泥、制坯、晾制成形、精车、压光、设计、雕刻、阴干、烧制、打磨、抛光等几十道工序,其中仅从“选土”到“回性”就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此外,在雕塑手法上,将传统艺术元素与西方雕塑技巧相结合,使作品不仅能表现出高山流水的大气磅礴、龙腾虎跃的霸气豪放,同时也能勾勒出奇花异草的苍翠、嘤嘤鸟语的生动景象。“雕刻的图案没有样子,都是我父亲根据罐体的大小、弧度,构思、设计出来的。”

  郭春元说,尺寸上的创新,表现在对大鼓型的蛐蛐陶罐进行改良。还有一个创新,体现在对“高蒙心葫芦叫罐”的制作中。无论是罐体和口沿,还是盖子和双蒙心,全部创新一体化设计,取消分体制作,烧制后粘接,大大提升了制作工艺的难度,使作品更加坚固耐用,可永久保存。

图片来源津云,侵删。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