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传
李媛 为非遗注入时代的气息

发布时间:2024-05-21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由闫氏家族长辈闫福生传承至今,已是四代传承。“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分为烙画、雕刻、彩绘、掐丝珐琅等技法,与此同时,还将这些传统技法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的作品在保留了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潮流的风格,传承了祖祖辈辈葫芦制作技艺“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特点。2009年,“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在北辰区中环国际休闲文化中心创办工作室,自家族传习,到逐步推广,延伸到社区、校园,开花结果,硕果累累。“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授上百人。出生于1989年的第三代传承人李媛,2010年开始跟第二代传承人闫建清学习并潜心钻研葫芦的制作技艺。她擅长对技法和材质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作品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喜爱。

  将古老的非遗技艺

  转化到现代城市的烟火中

  记者:您是如何成为非遗项目“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的?

  李媛:我的启蒙老师是父亲闫建清,他是老一辈烙画技艺的手艺人,“福禄缘”葫芦烙绘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其代表作品多次在大赛中获奖。受父亲的影响,我对传统非遗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精通烙画与雕刻技艺,代表性作品也曾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继承了将这项非遗技艺世代传承的使命,并多次受邀开展非遗技艺研学讲座,致力于将这项非遗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记者:在传承的基础上,您对这项非遗制作技艺又做了哪些创新?比如在技术上的创新或在产品上的拓展。

  李媛:为有效转换非遗资源,我将两项或多项不同的非遗技艺相结合,例如将传统葫芦制作技艺(烙画、雕刻、彩绘)与面塑技艺、花丝镶嵌技艺、陶瓷技艺等其他非遗技艺有效结合,创造出多元化的非遗文创产品。在挖掘多项非遗技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尝试打造集体传承路径,将古老的非遗技艺从传统生活使用场景转化到现代城市的烟火中,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具体来说就是以新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创作出发点,让传统技艺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实现传统非遗技艺在都市之中活态传承。

  记者:请具体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将非遗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创作受年轻人喜爱的非遗作品的?

  李媛:这是一种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融合和创造。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拥抱现代生活,用新时代的艺术传达新时代的声音。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快节奏已成为年轻人普遍的生活模式,而古老的传统技艺往往给人一种难以融入时代的固有印象,从而导致无论是传播群体还是传播途径都受到了局限。所以,我在丰富创作题材的同时,对材料和工艺进行革新,为古老的非遗技艺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我通常以非遗元素作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意符号,将非遗的文化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打造具有现代艺术活力的非遗文创产品。例如,我将非遗元素作为创意的主题背景,以非遗文化为创意符号增强文创产品的功能性,从而激发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欲望,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我还将时尚文化设计理念融入非遗创作,结合传统技艺的特性设计出一系列更为实用、更具广泛性并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文创产品。例如,运用传统非遗技艺,我将纯天然的葫芦制作成带有时代气息的灯具、花瓶、酒具、胸针、书签、扇坠等新中式风格的生活艺术品,在恢复葫芦原有实用性的同时,又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潮流的融合,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有效融合,从而扩大受众群体。

  创新思维模式

  融合转换民间与学院派艺术理念

  记者:目前,非遗手工艺品面临着大批量机械化产品带来的冲击,对这类困难您有哪些思考?

  李媛: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认为机械化的生产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手工技艺。因为机器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没有温度、没有灵魂的,而传统非遗技艺能够满足受众群体在艺术层面上的精神享受,这是工业化生产所达不到的。工业化生产可能会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传统非遗技艺则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和物质上的共同追求。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都需要被满足。保留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是非遗发展的基础,而传统的非遗技艺也需要创新发展,来紧跟时代的变化。因此我在创作时不仅要紧紧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同时也要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当中,从而促使传统技艺有效活态传承。

  记者:您不但向第二代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技艺,后来还不断走出去进行学习拓展,在学习中的体会、收获是怎样的?又形成了怎样的新理念?

  李媛:为了将传统非遗技艺保护好传承好,我曾多次在天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研修班进修。通过在专业领域的高校研修,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室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我开阔了眼界,增进了技艺,增强了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传承理念上得到了拓展。

  我将民间艺术与学院派艺术的创新思维模式有效转换,为古老的传统技艺注入时尚元素,使非遗流行于当下,而非束之高阁。非遗不该停留于静止状态,在信息时代,传承者要做好创新和转换,在传承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开启新的传承方式,“将沉睡的因子激活,让非遗活起来”。

  记者:目前这项非遗技艺的市场情况如何?未来新目标是怎样的?

  李媛:目前这项非遗技艺在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市场情况要比南方好很多。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会着力于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开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我希望在创作中将时代印记与现代文化潮流相结合,让大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并与消费者形成互动,使现代文化潮流与非遗技艺有效转化,“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记者:您认为,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下去的关键在于什么?

  李媛:首先,关键是要不断培养新一代的年轻人成为传承人,尤其是培养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发挥年轻人的创新优势,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其次,要发展市场,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传承人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将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制作技艺,在人才培养上您有什么新举措?是否也有创新的做法或理念?

  李媛:我会定期开展研学活动,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同学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接触更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发展新一代传承人。非遗进校园不仅能够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发展。

  此外,我还努力培养大学生对非遗传统技艺的了解和热爱,根据当今大学生的情况不断开发高校研学课程。非遗研学进高校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宽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普及传统技艺,也是很重要的传承方式。我还开发了线上非遗研学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