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顺德

发布时间:2023-12-25     文章来源:今晚报

王鑫介绍利顺德大饭店内历史悠久的老电梯。

王鑫在博物馆引导讲解。 刘宇摄

  笔挺的西装、雪白的衬衫、胸前闪亮精致的铭牌,再加上酒店行业标准的礼仪姿势,在位于海河畔的利顺德大饭店入口,记者见到利顺德历史文化传播人王鑫后,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词汇就是“gentleman(绅士)”。

  伴随着全国乃至全球文旅市场的快速复苏,天津文旅在游客心中留下了各种鲜活的印记,从西北角早点、异域风情建筑群,到海河游船和摩天轮,来过天津的游客慢慢发现,除了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和City walk(城市漫步)路线,天津还是一座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每条古老的街道、每栋历史风貌建筑、每种美食的背后,都蕴藏着精彩的天津故事。今天,我们跟随王鑫,听听百年饭店背后的天津故事,感受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百年饭店讲天津故事

  “咱们从海河这边的门进来以后,看到的已经是新的大堂,是在1984年加建的新楼基础上,按照欧式风格重新改装而成。”记者跟随王鑫走进利顺德,双方还没来得及互相自我介绍,王鑫就开启了“导游”模式。“咱们整个饭店其实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就是咱们现在海河这一侧,是1984年建的新楼,还有一部分是从解放路那一侧进入的两个老楼,分别是1886年和1924年建成的,一共有152间客房和套房……”短短几分钟,在真正认识了解王鑫之前,记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普及了这座百年老饭店的历史文化知识。介绍起饭店的历史和故事,王鑫如数家珍:“您看这幅马赛克壁画,这里面可是用上万片的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它是仿照咱们饭店保存的1898年版的《天津府城图》制作的,现在这原作就保留在咱们的博物馆里,有机会可以参观一下!”王鑫指着壁画上的“天子渡口”四个字解释道,三岔河口是天津的发祥地,制作壁画时加上这四个字,是为了追溯“天津”之名的由来,赋予它更深刻的历史感。

  记者跟随着王鑫穿过异域风情浓郁的维多利亚中庭花园,宛如走进了“时光隧道”,几经转弯来到利顺德大饭店的“老大堂”,“您看这个转门,还有这个一踩咯吱咯吱响的楼梯,这两样儿自打饭店建好以来就没挪动过,包括2010年重新装修时也只是刷了点儿轻油,这都是能触摸到的历史啊!”手扶着老大堂的木质转门,王鑫的脸上洋溢出对于百年饭店历史和天津历史文化的自豪,“这楼梯纯英式、纯木的,八四年(1984)改造时股东执意要拆,当时咱天津的市领导坚决反对才保留下来,太珍贵了!”

  在老大堂的一侧,是“泰晤士厅”,据饭店历史记载,泰晤士厅自1886年起作为饭店的贵宾厅,众多中外风云人物在这里留下足迹,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以及皇后婉容每逢金秋时节就在此翩翩起舞。“这些历史我们都有出处,我们饭店的博物馆里就有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在这厅里跳舞的照片、赵四小姐在饭店举办24岁生日聚会的照片,这都是有记载的。”

  “那边就是博物馆,咱们不只是酒店、饭店,还是博物馆。”在王鑫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利顺德博物馆的招牌,博物馆的“百年风韵”展厅,还原了上个世纪利顺德西餐厅和舞厅的部分场景。“我最早到利顺德工作时就是在餐厅,叫餐饮部,那时候觉得能够有机会到这工作是很自豪的,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提起刚到餐厅工作的经历,王鑫记忆犹新,那时候利顺德在他心里就是高级和品位的代表,在博物馆里,颇具年代感的餐桌上展示着利顺德珍贵的原版老菜单和精美的银质餐具。餐具上赫然印着“Astor House Hotel, Tientsin”的英文字样。王鑫告诉记者,一百多年前,“Astor”品牌是世界上最豪华饭店的代名词,展厅里甚至还可以看到一张1881年李鸿章在利顺德饭店宴请夏威夷—卡拉卡瓦国王时曾使用的菜单,将中式的四喜丸子和西洋的牛油手指饼干同时摆上餐桌,在当时可能也算是中西融合的“创新”了。

  从餐厅伙计到历史文化传播人

  “我今年整50岁,1994年从天津商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利顺德工作,到现在将近30年了,一直都扎根在这,从最开始的餐厅伙计干起,现在主要作为咱们历史文化传播人,也是咱们博物馆的高级讲解员。”提起自己的职业生涯,王鑫感慨道,其实就是与利顺德近30年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完全同步。刚参加工作时,当时天津知名的酒店很少,只有利顺德、喜来登、凯悦、友谊宾馆少数几家,当时面试也是层层把关,能进来很不容易。刚到餐厅工作的几年中,也感受到了早期高级饭店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当时的老师给我们培训的时候说,做服务员必须要有鹰的眼、兔子的腿、画眉的嘴!”提到初进职场受到的指点,王鑫生动地比划起来,并解释道,鹰眼敏锐,能够发现客人需要的服务;然后用兔子一样的速度跑到客人面前;像画眉鸟叫声一样好听,说话讲究语言技巧,要用客人喜欢听的语言和措辞,这些基本功也给王鑫未来的成长和蜕变打下了基础。

  经历过餐厅的磨练之后,王鑫先后在单位工会、团委以及业务部门工作,2009年开始,利顺德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装修改造,2010年完工后还聘请了喜达屋酒店集团来管理,“在喜达屋管理期间我担任大堂经理,也从成熟的酒店管理体系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如今酒店的一些管理模式也是在那段时间学习之后传承下来的!”提到在外方经营管理酒店时的感受,除了吸取到管理经验以外,王鑫印象最深的还有自己的改变,他对记者说:“喜达屋管理的这七年左右时间里,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激发了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王鑫解释道,他是外方管理期间第一任的礼宾部经理,“当时我们礼宾部的工作,主要是给客人推荐适合的吃喝玩乐去处,协助客人有更好的体验,有时还要帮助客人设计策划一些游玩的路线,慢慢地自己也开始被带动着去享受生活,带着孩子家人去世界各地游览,从服务客人到愉悦自己,都是从成熟的管理模式中汲取的经验!”

  利顺德于2017年与外方解除了合同,回归天津旅游集团管理,这也成了利顺德和王鑫自己新的转折点。回归旅游集团管理之后,利顺德也乘上了天津文旅融合的“东风”,以历史为卖点、向文化要效益。“在我将近30年的工作中,感触最深的就是,2019年我们饭店管理团队包括总经理成立了一个历史文化传播团队,您听听,一个饭店啊,要做历史文化传播,前所未有!”提起如今的工作,王鑫自豪地说。随后,他和团队一起通过还原升级历史名人客房、开发传承传统菜品、开发涉及历史元素的文创产品等,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选拔传播团队时,也是从内部员工发掘,热爱酒店、热爱历史、热爱自己岗位的员工自发报名,再通过笔试、口试、复试,评选出三种级别的讲解员,给不同的客人服务。“我们最近又搞了一些沉浸式旅游服务,比如可以夜游博物馆、在泰晤士厅搞音乐联谊会、在维多利亚花园搞阳台下午茶……提起饭店发展和自己的职业经历,王鑫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近30年的磨砺,让他从当初的餐厅小伙计,跟随着百年利顺德的脚步,成长、成熟、蜕变。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依旧腰杆挺拔,但脸上的细纹,倒背如流的解说词,以及满腹历史故事,都赋予了他更多的底蕴。

  讲名人故事留天津印象

  无论是王鑫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利顺德大饭店的百年历史,代表的都不仅仅是一段故事,而是伴随着天津城、天津人、天津故事一起走过的历史和文化进程。

  “梅兰芳先生,家喻户晓吧,我们特意还原升级了历史名人客房,梅兰芳先生当时的专属房间现在命名为‘兰芳轩’!”王鑫告诉记者,通过挖掘和整理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早年间,饭店还为梅兰芳先生定制了专门放置“行头”的大号衣柜,而这个衣柜至今仍保留在利顺德博物馆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梅先生利用演出空隙时间,还在利顺德大饭店创作完成了自传体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多处章节也提到利顺德,一个房间、一位名人、一段故事,就让历史“活”了起来,也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许多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值得人们了解和纪念。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刘亚楼,他是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国防部原副部长,在平津战役中,时年38岁的刘亚楼担任解放天津前线总指挥,以29小时迅速攻下天津,创下了解放战争最漂亮的城市攻坚战纪录。1949年2月13日,利顺德饭店老楼红旗飘扬,召开庆祝天津解放联欢会,刘亚楼在饭店219房间小憩,饭店为纪念刘亚楼将军,将此房间命名为“开国上将”。

  “很多值得纪念的人住在这里,也有很多故事发生在这里,这些人和事让饭店见证了历史,甚至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每每讲到这些故事,王鑫都深有感触,1936年5月,抗日将领张自忠调任天津市市长。当时的天津,既有西方各国驻军,也驻有日本军队,市内英、法、美、日诸国租界,情况极为复杂。1937年5月,英国领事馆在利顺德举行宴会,在来宾席位的安排上,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坚持要当“最高来宾”。张自忠对此大为愤慨,强硬地对英国领事表示:“国际场合,不能喧宾夺主。若以田代为最高来宾,中国方面决不出席。”结果张自忠以“最高来宾”的身份出席了宴会,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百年利顺德作为天津历史的载体之一,随着人们在旅游消费中对文化属性的需求越来越高,有故事有历史的利顺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顾客,他们需求的不再是简单的高级和舒适,关注的不再只是高档装修和科技设备,而是能够住进天津的历史建筑,感受文化的积淀。利顺德大饭店的餐食,从百年前只有社会名流、政要、商人才能品尝的珍馐美味,到如今演变成惠及大众、特色突出的菜品,顾客想吃的也不再是山珍海味,而是可以品尝的历史味道,老派天津卫的情怀。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