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座九河下梢的北方商埠,虽不出产茶叶,却以海河为壶滋养出独特的茶文化基因。从市井百姓晨起空腹的“先冲冲”,到茶园戏楼里的弦歌雅集;从骆驼商队踏出的万里茶道,到正兴德“绿竹”远渡重洋。六百年的茶香浸润着津门肌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烟火与风华。
清末天仙茶园老照片
在天津用饭碗喝茶
茶叶源于中国,最早作为祭品,西汉后期才发展为饮料,因此饮茶风俗由来已久。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少雨多旱,尤其是夏天,人们喜欢饮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位居第七,却是迎来送往、自斟自饮的消费品,备受人们重视。在老天津的商业结构中,茶叶经营也是重要的一支。
天津人饮茶与南方不同。旧时南方人喜欢烹(煮)茶,天津多为沏(泡)茶,即用滚开的水来冲。沏后将壶盖盖严,闷一会儿,待茶叶完全落下再饮。茶叶如不落,说明水不开,茶也不香。旧时天津的茶叶铺出售红茶、绿茶和花茶。但天津人大部分喜欢花茶,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有的人每天早晨起来,马上要饮一大壶茶水。老年人在家无事干,早晨也要空腹喝一大壶,说“先冲冲”,然后好吃早点。
陆文郁先生考证那时所用的茶品,“多半是‘香片’‘明前末’一类。天津人喝红茶较少,又有人终生不喝茶,说茶叶勾湿气。‘普洱茶’在天津,特别要熬(煮)着用当药,说它‘克食’”。 他还列举平生所认识的茶品,有“光春墨玉”“莲蕊红梅”“铁观音”“铁罗汉”“先春普洱”“霍山上瓜片”“洞庭碧螺”“狮峰玉英”“狮峰云叶”“松萝峨眉”“黄山第一峰”“六安马上鲜”“西山白露”“瑞草大方”“双窨雀舌”“重窨露芽”“竹岭”“兰窨天字毛峰”“花碧螺春”“花龙井”“毛尖蕊”“明前末”“花三角”等。这些产品也是天津茶叶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反映了一位老茶客的认知。另外天津人对花茶的高末最为钟情,都是高档茶叶的残渣,味道好,价格实惠,颇受欢迎。
天津人到饭馆吃饭或到澡堂洗澡,都喜欢泡一壶茶。天津人好客,客人到家落座,主人会上茶。递送茶盅时,身体稍事弯曲,双手奉献。客人起身,以同礼将茶水接过。续茶时,壶嘴不得对着人,杯中茶水一般八分满,因此天津民俗中有“满酒半茶”之说。天津人喝茶与其他地方不同,《益世报》记者捕捉到一细节,“他们用饭碗喝,或比饭碗小,然而其形式仍是‘饭碗’而不是‘茶杯’。他们茶量很可观。他们不叫‘吃茶’(北平用)而叫‘喝水’,水字特别提高声调。”这段文字,形象地表述了天津人喝茶的特征。
茶滋润着天津文化,文人喜欢喝茶。清代诗人金玉冈《病余口占》云:“短篱低屋道人家,沙罐添泉自煮茶。树影吹圆天欲午,海榴红著两三花”,可见茶是文人的钟爱,也是酬唱的诗题。天津城西佟家楼,原为清康熙年间诗人佟蔗村的艳雪楼所在地。其地风景极佳,每当春夏之交,花木盛开,附近遍布养花人的花窖。游人过此,花香袭人。当年佟氏不时作诗酒之会,人地双雅,遂成名胜。清道光年间,来自北京的落第秀才张问荷在这里设野茶馆。茅草为棚,桌椅茶具齐备,饮茶者所费不多。张氏为吸引客人,特设春灯猜谜为游戏,猜中者赠送字画或笔墨文具。不喜欢猜谜的,则备象棋,供人手谈。将茶馆变成文人聚会之所,吸引不少名士到访,诗人梅小树题其门额曰“雨来散”,举人杨无怪题一副楹联“吃半杯无分你我,下一盘各自东西。”两位著名诗人的品题点染,使这间茶馆平添了风雅。
到茶园茶水白送
随着天津商业的繁荣,人们日常交际频繁,茶馆生意十分兴盛。茶馆可以聊闲天、会朋友、谈生意,成为商品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馆最初以饮茶为主,后来为了聚拢人气,增加了说书、弹唱等娱乐项目,茶馆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清代诗人崔旭《津门百咏》:“清凉茶肆沦汤初,座上盲翁讲法如。一自梨园夸弟子,三弦冷落说唐书。”这时茶客多是来听说唱的,饮茶时吃瓜子、蹦豆儿、萝卜,是一种闲适的消遣。后来这种形式,又由茶馆过渡到茶园,随后茶园有了“听戏”的节目。繁华的天津城区大约有几十家茶园,最有名的四大茶园,即位于东门外袜子胡同的庆芳园、位于鼓楼北的金声园、位于北门外侯家后的协盛园、位于北大关的袭胜园。所有戏班轮流演出。这种茶园又成为戏园子,颇具天津卫的特色。
茶园门口高挂“茶”字招牌,可茶园中的茶水并不是“主角”。后来茶园茶水只送不卖,茶客主要是为了看戏,而看戏时顺便品茶而已。清末小说家刘鹗写《老残游记》时,经常光顾南市的中华、同乐等茶园,听莲花落等鼓书。小说第二回描写王小玉唱书十分传神,可见天津茶园还激发了小说家的创作灵感。
茶园的兴盛,刺激了饮茶的风气,带动茶的销售。胡朴安在《天津之社会观察谈》一文中说:“天津商肆之多且盛者,首推酒席馆,茶叶店、鞋店次之……至于茶叶之盛,则由于津人素有嗜茶之名,此可于茶楼戏园书场中觇之。此等处待客之茶壶,巨大无伦,贮茗之盂,均用大号饭碗代之。一人一壶,顷刻立尽,茶房东奔西跑,应接不暇,饮量之大,颇足惊人。茶之销路既大,则业茶者之盛,不待言矣。”由此可见,茶园作为交际娱乐的场所,对茶叶销售起到推动作用。
除了茶园,天津也有一些专门喝茶的茶社,如位于南市的玉壶春、青莲阁、茗园,劝业场的天露茶社,天祥市场的新世界茶社、乐园茶社等,备茶水和一些茶点。茶社有散座、单间之分。散座1角至1.5角,单间每人2角,超过两小时,递加费用。此外还有茶酒馆、茶食店,是对饮食、糕点业的别称。旧时,天津对在戏院、饭馆、澡堂、旅馆等服务性行业从业的人称为“茶房”或“茶师傅”,其实只是一种称呼,实际上与茶并无关系。
小袋茶是天津首创
天津虽不产茶,但凭借水陆码头的优势,自清代中期开始,与烟台、广州相继发展成中国三大茶叶集散中心。天津的茶叶主要向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疏散。早年的茶叶通过运河由南方运到天津,随着近代天津商埠的开发,开始利用轮船运输。特别是1879年轮船招商局开辟津沪客货航线,大量茶叶由上海转运到天津,运输十分繁忙。1879年,轮船招商局的“利运”号将大米五千余包,“海琛”号将茶砖两三千箱,卸在停泊在大沽口的“伊敦”号趸船上。“伊敦”号趸船为三层,下层装压舱石,中间装米,上层装茶。装卸过程中,由于连夜赶工,操作不当,导致船身倾斜,茶叶与趸船沉入海中。这次事故反映了南茶北运的繁忙。
19世纪后期,天津是对欧洲出口的“商队茶”转运口岸。俄国茶商自南方采购茶叶,在汉口开设洋行做成茶砖,然后“从汉口经上海运到天津,包括红茶叶、红茶砖、绿茶砖与茶末制成的片茶。从天津用船运往通州,再从通州由骆驼队经张家口越过沙漠的古道运往恰克图,再从恰克图运往西伯利亚与俄国市场。”
天津成为茶叶的转口基地,1870年至1875年,平均每年由天津运往俄国的茶叶(出口俄罗斯的茶叶包装)达14995276磅。1875年之后,俄商自汉口运到天津转恰克图的白毫茶,由1875年的4276638磅增至1879年12068216磅。经营茶叶的萨宝石洋行老板斯塔尔采夫与阜昌洋行老板巴图耶夫,后来把生意转移到天津,除茶叶外,还经营房地产,成为天津赫赫有名的富商。
旧时,天津茶叶铺遍布城乡,最著名的有正兴德、成兴、泉祥鸿、广裕、永安,号称“五大茶庄”,但最为天津人知晓的还是正兴德茶庄,该店经营200余年,久盛不衰。正兴德茶庄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兴办,最初叫“正兴号”,经销湖南、湖北的绿茶及安徽六安大叶,兼售鼻烟。后来,业务不断发展,便在南方茶产区设厂直接收购新茶,就地加工,然后返津销售。穆家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选用“绿竹”为正兴德的商标。1928年,“绿竹”茶叶参加天津第一届国货展览会,获得优等奖章。1934年,参加第三届铁道沿线出产展览会,获超等奖证。是年,还参加美国芝加哥百年竞进展览会,受到美国人的欢迎,载誉归来,声誉大振。
除了正兴德还有成兴茶庄颇值一提。1936年2月,位于竹竿巷的正兴德茶庄老店因内部纠纷,发生了一起辞职风潮,另起炉灶,成立了新的茶庄。由于都是业内老手,他们“规模甚大,计划周详”。以“成大事业唯信用,兴立基础在精神”为信条,遂取这两句话头两个字“成兴”作店名。初创时专营批发,租用北门外小洋货街长合栈为庄址,创办后,在经营上不循规蹈矩,想尽办法开创自己经营的新路。成兴茶庄设计出印刷精美的纸袋装茶,1940年首创袋茶,消费者耳目一新。袋装茶的出现,不单单是包装上的改变,也是经营思路的改变。
随着茶叶需求量增加,茶业铺也不断开设。1931年7月,天津茶叶同业公会成立,会址设在北门外竹竿巷正兴德茶庄。正兴德茶庄总经理穆雅田为首任会长,泉祥鸿记茶庄总经理郝秉迁、源丰和茶庄总经理刘润生为常务委员。1936年11月同业公会改选,刘润生继任会长。天津茶商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有48户,至1949年前有173户,从茶叶铺的变化反映天津市对茶叶需求量的变化,总趋势还是不断增加的。
泉祥鸿记茶庄包装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