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人好热闹,若问过大年、闹元宵哪最热闹,老滨海人一准儿会说——潮音寺。从明弘治年的寺前集、清康乾时期的老皇会,到时下寺内寺外的人涌如潮,古往今来,潮音寺民俗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天津滨海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到正月十五,我和小伙伴们就跳着喊唱着:“有打灯笼的都出来呀,没打灯笼的就抱小孩呀,一打一个灯,俩打一个灯,鲫鱼、拐子(鲤鱼)、大花篮呀。”其实,潮音寺的庙会集市在腊月里便是彩灯争艳的景观了。灯笼的花色品种异常丰富,从便宜的红玻璃纸灯、彩纸灯,到大眼金鱼灯、红纱灯乃至市价不菲的跑马灯和能推带响的吉利(蒺藜)灯,五光十色,绚丽多姿。圆形的、方形的、六角的、莲花样的、螃蟹样的、金鱼样的,应有尽有,能把孩子们的眼看直了。
灯节期间,庙会集市上还有各路卖鲜花的、吹糖人儿的、捏面人的、卖杂货的、卖吃食的,还有抖空竹的、耍笼灯的、高跷、旱船小车会等,五行八作吸引着如织的游人。潮音寺还曾热卖各种金鱼,人们看重这风水宝地中鲜活灵动的生命,年年来此争相购买。左手红灯笼,右手金鱼缸,岁岁红火,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