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外海河西侧,南起水阁大街,北至今通北路,全长574米。因分别位于天后宫的南侧和北侧,故也称“宫南”“宫北”。
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的形成无疑得之于天后宫。天后宫,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坐落在三岔河口西岸,始建于元代至元元年(1264)至至元十五年(1278)间。天后宫最初是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每逢漕船起航或抵达,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漕船上捎带的物品也在此出售,于是便在天后宫(坐西朝东)两侧形成一条南北走向,以宫前广场为中心点相互沟通的长街,这就是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
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是天津最早的商业街。天后宫面对海河,当年这里漕运繁忙,加之天后宫香火旺盛,民众聚居,商贾云集,南北客商多在这里驻足交易,拈香膜拜。在这条街上,鞋帽业有日升斋鞋铺、联升斋帽店;日用杂货业有秀升号铁锅店、高永兴纸祃香烛店、永三元蜡烛铺、玉丰泰绢花店;饮食业有石头门坎素包和素帽儿、东六居酱园、义承裕海货庄;玩具业有修竹斋的刘海风葫芦;文教用品有萃文魁等字号;还有兑换银钱的银号、钱庄和经营汇兑的票庄。“天津八大家”的“长源杨家”“天成号韩家”及其他一些大户人家亦居住于此。
宫南有一条东西向宽胡同,叫“袜子胡同”,胡同里有塑像馆,专做泥塑。天津有“洗娃娃”的旧俗。天后宫大殿天后圣母右侧供有“子孙娘娘”,传说她专司每对夫妻有无子嗣之事。凡是婚后无子的妇女均可到娘娘宫烧香求子,也有母亲为女儿或婆婆为儿媳妇求子的,还要从娘娘神像前“偷”走一个小泥娃娃,回家后,将娃娃藏在炕褥里角,不许损坏。待家中女子真的怀孕后,要定期将小泥娃娃送往“洗娃娃铺”加泥塑变大,继续供养家中,奉如亲子,俗称“娃娃大哥”,自己亲生的孩子则排行第二,第三……“娃娃大哥”一年一“洗”,容颜上也“长大变老”,衣饰也有变化。这种“拴娃娃”的习俗在天津曾盛行。我小时候在邻居家的炕头上不仅看见过“娃娃大哥”,还看到过“娃娃大爷”:两撇小黑胡儿,穿着长袍马褂,两手前伸,弯腿而坐。等我长大了才知道,敢情“他”才是这家的“大爷”。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天后宫举行庙会。其实到了腊月,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便成了年货市场,天津人大都来此逛街,买些年货回去。年货小贩在墙上贴着“年年在此”的小红纸条,吆喝叫卖。街上,售卖爆竹的,卖窗花吊钱的,卖灯笼的,卖蜡烛的,卖糖瓜的,捏糖人的,卖熟梨膏的,应有尽有,抖风葫芦的声音夹杂着各种叫卖声,熙熙攘攘,一派节日的喜庆。可能是当年常把娘娘宫与过年挂在一起说的缘故,以至于幼时的我把娘娘宫叫成“年年宫”。每年的这个时节,还未成年的我非去宫南宫北不可,有时还约上几个邻居小伙伴儿一起去。我家住在海河的东面(现在属河北区),我们几个先进入玉皇阁前街,到头往左拐,见一座道观,随便走一遭,出来再继续往右,有一条章家胡同,长长的,出了胡同便是人头攒动的宫北大街了。那时的天气特别冷,但见海河上的冰冻得结结实实,而娘娘宫周围的大街却是如此火热,让人欢欣异常,感觉任何烦恼的事都被丢在脑后。
1985年起,市政府修建天后宫,并修复宫南、宫北大街,修复后的这条街更名为古文化街。2004年,古文化街再次修建,街的两侧全都是风格各异的仿清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现在,这里已成为本市和国内外人士旅游观光、购物与品味艺术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