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津韵”润津城

发布时间:2025-01-20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清)漕运图卷

作为一座靠海而兴、临河而展的城市,大海的宽阔、河流的潺潺,奠定了天津开放创新、大气包容的城市品格,“城之魂,以文铸之”,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又能体验到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这里兼具了生态文明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和时代精神之美,而“河海津韵”就是对这座城市文化底色的完美概括。明确的建城记载、清晰的发展足迹,奠定了天津文化的内核与精髓,并凝聚了天津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有风华。

  海洋是我们共同的生命,河流是我们共通的语言。“二水赴沧海,客行殊未休。长堤连古戍,归棹起轻鸥。”如果说元代诗人袁桷的这首《直沽口》生动描述了当时天津美丽的河海风光的话,那么同时代人张翥的“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则描述了南漕北运集中于津门的繁华。“河海要冲、南北孔道,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的独特区位,是造就天津“河海津韵”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因。

  以文润城,润的是城市文化与文明。河流是文明的动脉、文化的源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曾言:“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养,随河流流淌,与河流共存。”天津之名,一说是得于“天子经由之渡口”,九河下梢、江河纵横,充沛的淡水和便利的水运,使之成为文明源地。之后的天津八景,“拱北遥岑”“镇东晴旭”“安西烟树”“定南禾风”“吴粳万艘”“天骥连营”“百沽平潮”和“海门夜月”,更是给天津这座城市增添了美不胜收的人文韵味,如“镇东晴旭”之景,把河与海的特色完全实现了串接,“五夜城头听早鸡,海东红日上云梯。飞鸟晓飐朱帘影,舞燕晴翻画栋泥。千里帆樯天远近,万家村市屋高低。客来不用愁风雨,无限风光入品题”。再如“安西烟树”之景,把当时居民优雅的田园生活进行了艺术性表达,“安西门外碧参差,绿树层烟晓更宜。飘渺不知天尽处,霏微疑是雨来时。林间暝色闻香杳,野外寒光见日迟。睡起钩帘看午霁,一川花鸟正离离”。“百沽平潮”则对当时天津的“江南水乡”美景进行了抒怀,“海门晴雪浸金鳌,百道沽来涌暗涛。望极远空知岸阔,卧欹残梦觉船高。遥疑梦泽相吞吐,不似胥江狂怒号。时有海舟随下上,往来沙口不辞劳”。

  以文润城,润的是城市的传承与进步。河海是流动的文化,作为退海之地,四道贝壳堤记录了天津海岸线的演变过程,映衬出天津海水退去曙光初现的漫长成长路。与海近在咫尺,久居海边,得大海之泽,心胸宽阔的城市性格由此开启。明朝户部主事汪必东在《天津歌》中谈及黄河,因为黄河曾先后两次于天津入海,黄河的造陆能力非他河所比,当为历史的奇迹,其裹挟滚滚黄沙,奔走三千公里,最终将其倾泻于此,两次入海,造就了今日宁河、塘沽、津南等地的成长。虽然后来黄河改道南行,但北部的燕山—太行山脉,西高东低的地形,使得大半个华北地区的河流汇聚天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形成“五河之尾闾、九河之下梢”的海河,继续滋养传承着河海文化的底蕴与文脉。

  以文润城,润的是历史的纵深与脉络。千载悠悠水,流淌古与今,河海之滨历来多是文明的摇篮,其载来的不仅是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更成为人文思想荟萃、引领风气之先的经济和文化高地。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彰显在多个层面,如果说河海是天然优势,那枕水而居、傍水生活的天津人民的勤劳朴实,则使得这一优势更加拓深拓广,近代百年看天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劫难,在中国人民的自救运动中,天津机器制造局、大沽船坞、东亚毛纺厂、永利碱厂等一大批工厂开办,奠定了天津乃至全国近现代工业的基础。北洋大学堂的成立,引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除了北洋大学堂,天津还有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北洋工艺学堂、北洋女师范学堂,等等,这使得天津成了近代新式教育的源头,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

  以文润城,润的是人民的爱城之真。水脉、文脉、国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人都有以此为豪的依托,生活之地当在其中。回望天津建城六百二十个岁月,历史之光烁烁,留下众多咏赞天津的诗赋篇章,彰显了人民对天津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从汪必东的《天津歌》中可窥一斑。“壮燕游兮癯楚人,乘天风兮泊天津。天津渺兮不可以目极,但见波光凌乱,一望四际如摇银。左黄河之一线兮,分远派于昆仑;右帝桥之金水兮,自两山而潞滨。沧瀛溟渤,合沓澎湃,日夕东注而不舍兮,有若天河下上毂转而环循。逆潮汐以涨岸兮,高百尺之嶙峋。商舶浮海兮杳杳,鱼舟聚沽兮鳞鳞。楚艘吴舰,樯簇树而帆排云兮,仍仍而频频。”鉴于天津区位之重,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明朝在天津设立户部分司,汪必东在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任户部主事,就职于天津。任职期间,汪必东在分司内修建了“浣俗亭”,还留下了“浣俗亭”诗一首,“十亩清池一墁台,病夫亲与剪蒿莱。泉通海汲应难涸,树带花移亦旋开。小借江南留客坐,远疑林下伴人来。方亭曲槛虽无补,也称繁曹浣俗埃”。通过其歌、其诗,足见汪必东生活在天津的惬意与幸福,这也才有了对天津发自内心的咏赞。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河海交汇、运河节点,“百船聚会、商贾云集”的盛况见证了天津的盛世繁华,“野泺天低水,人家时两三。雁声连漠北,鱼味胜江南”的诗句展示了天津不是江南胜江南的魅力,而“潮来两岸平,风顺一帆轻。海阔浮云白,天低野树青”的描述则给我们打开了天津河海自然之美的画卷。可以说,正是河海文化的传承积存,为津沽大地载来了物产通达、百业兴盛,也给津沽大地积淀了南北交融、文化荟萃的厚重,传承至今的“飞镲”“舞龙”和“宝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古盐场文工旅融合项目”等已成为荟萃的载体。

  河海造就了津韵,实现了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兼容并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互鉴,铸就了高辨识度的津派文化,如今诸多人气汇聚的热门打卡地,实际上就是打卡深邃的津派文化、打卡传承的时代文明。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