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天津锅炉厂试制WNS型全自动燃油锅炉成功。
铆焊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加工制作锅炉(摄于1964年11月)。
漫步在海河岸边,平静的河水蜿蜒地穿过现代化城区,蓝天碧水、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让人流连忘返。如果将时间回拨到七十年前,海河两岸则有着另一番的壮观,是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天津制造正进行着全链条加速生产的能量转化。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时代的讴歌油然而生。当我们享受这美好的同时,不能忘记崇尚工匠精神的天津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那曾是天津人的骄傲。
天津曾是全国三大锅炉制造中心之一,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个“五年计划”后,天津工业布局已趋于完善,全市建成了七大工业片区。这些工厂密布的地区,显著的标志就是高低耸立的大烟囱。您是否想到,每个烟囱下面必然要有一台或几台锅炉在工作,那是每个工厂的热源和动力。在那个工业发展的时代,锅炉的需要量有多大可想而知。而天津就是最早打破进口,实现工业锅炉国产化的中国锅炉生产基地之一。
锅炉大厂的诞生
当功率为5000马力的火车头拉响汽笛,拖着几十节车皮飞奔,划出一道白烟时,它本质上就是一台大个的卧式锅炉,通过巨大的蒸汽压力推动活塞,驱动车轮高速旋转前进。这样描述,您可能会更直观地认识锅炉。
旧时,天津只能靠手工制造一些煮水锅炉,工业锅炉全靠进口。
锅炉是工业基础设备,制造工业锅炉非常难。蒸发量大的锅炉,其钢板厚度可达一厘米以上,要把这么厚的钢板弯曲形变再进行紧密铆焊,制造起来必须有严格的工艺保证。锅炉分为电厂锅炉、工业锅炉、民用锅炉等,没有专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是无法制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使天津工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成批生产高规格的工业锅炉。为此,天津市锅炉制造厂应运而生。
1956年10月中旬,天津市公私合营锅炉制造厂正式成立。这个厂是由原天津市第一机器厂铆工车间和天津市车具厂合并改建成的,有三个主要生产车间,能够制造机车式锅炉、卧式回火管锅炉、克尼西锅炉等不同大小的锅炉,以及水利工程上用的闸门和较大的铆造活。地址在河东区张贵庄路唐家口。
1958年,全国号召“大干快上”,天津工业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工业锅炉需求量急剧增加。如纺织、印染、造纸、卷烟、橡胶、化工、制药、化肥等行业必须用锅炉提供蒸汽和水完成生产。即使学校、机关,冬季采暖也需用锅炉。把锅炉制造业做大做强,不仅为工业发展配套,还能带动风机、仪表、阀门、减速机等相关企业的发展。为此,天津决定在北仓工业区(京津公路320号)建设大型现代化锅炉厂。
说起锅炉设计制造,涉及多个学科。因为锅炉需要烧煤、石油或天然气,设计人员需进行热力计算,想方设法提高热效率,实现节能;因为锅炉冒烟,需考虑如何消烟除尘,达到绿色环保;因为锅炉制造需用钢材,设计上得思索怎样节省钢材,降低成本;因为锅炉属于压力容器,制造使用的钢板、钢管,需进行强度计算,以防止锅炉爆炸;同时还要为用户使用方便制作自动控制柜等。
从1958年立项开始,规划、征地、建设,到1959年,逐渐将唐家口处锅炉厂的生产设备、办公桌椅等陆续向新厂址搬迁,至1960年冬,基本搬迁完毕,新的天津锅炉厂诞生了。宽阔的厂区占地24公顷,这让上海工业锅炉厂参观人员羡慕不已。1963年1月,原天津市公私合营锅炉制造厂体制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后,改称天津市锅炉制造厂(简称“天津锅炉厂”)。
锅炉工匠的涌现
如今,一些年近80岁的老工人回忆起锅炉厂初建的场景时,同时会涌现一个场景:偌大的厂区里,厂房待建、缺设备、缺技术,只能白手起家。当时,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段君毅到厂考察,对天津锅炉制造业的发展给予厚望。部长的考察激发了厂领导和职工的干劲,决定不等不靠,边基建,边生产,争取尽快投产。
铆焊车间尚未建成时正值盛夏,烈日下的工人们为抢时间只能露天工作。工人头缠毛巾,汗流浃背地焊缝。铆工操着沉重的铆钉枪将铆钉打入铆孔,再镦出圆帽。遇到阴雨天,支起简易棚继续操作。而严寒冬季,工人们徒手操作的艰苦可想而知。“天津锅炉厂”工人师傅的敬业精神是有传承的,上世纪70年代,厂里涌现出多个天津市劳动模范。线料技师韩文林被誉为“钢铁巧裁缝”,下料时千方百计节省钢材;郝友三钻进压力容器里干活,空间狭小转身费劲,冬天钢板凉,可他除上厕所,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还总能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获得了“生产冠军”称号。他创建了“孟泰式”仓库,《人民日报》记者杨继绳采访了他,写了篇题为《“节约迷”和他的“万宝库”》的通讯,发表于《天津日报》;焊接质量标兵石秉恕,经他操作焊接的工件全都免验;还有先进生产者黄万成、青年突击队的优秀团员朱学忠等,“工匠”二字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
锅炉制造的突破
上世纪50年代,“天津锅炉厂”仿制英国等国家开发出考克兰、兰开夏锅炉。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锅炉专业学科。这为“天津锅炉厂”技术人员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厂里很多技术人才来自这三所大学,为产品升级增添了技术力量。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天津锅炉厂自行设计生产出卧式内燃链条锅炉,以后自主设计生产的锅炉品种系列越来越多。到上世纪90年代,该厂设计生产的蒸汽锅炉规格从蒸发量2吨/小时到20吨/小时、热水锅炉从60万大卡/小时到1200万大卡/小时,产品已达十几个系列。其中4吨/小时的全自动油炉、6吨/小时链条炉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6.5吨/小时全自动油炉、600万大卡/小时油炉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产的4吨/小时全自动燃油锅炉还出口到泰国、缅甸。生产的燃煤锅炉出口到尼泊尔等国。国内用户更是遍布20多个省份。
锅炉制造是非常复杂的工艺,对工人要求很高,有理论还要有技能。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天津锅炉厂”成立了技术学校,培养了大量焊接技术工人和其他技术工种工人。改革开放后,锅炉厂的焊接工人几次参加全国锅炉行业手工焊接技术能手大赛。1980年,技术尖子刘双来获得大赛第一名,他焊出来的小鱼鳞纹般的焊缝,经射线探伤后让参赛者齐呼:“棒”!1982年,“天津锅炉厂”开办锅炉专业大专班,毕业后的学生开始从事锅炉设计、制造、工装、标准化、车间技术服务、产品经营服务等工作,实现了工厂技术人才的持续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厂领导、技术人员、工人组成攻关小组,搞技术改造,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制成800吨水压机,用于压制锅筒端盖、汽包端盖、波纹炉胆等部件,提高了部件的加工质量和产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后来搞出了三轴卷板机,可卷16毫米厚的锅炉钢板。
“天津锅炉厂”不断发展壮大,连年超额完成任务,在上世纪80年代前,连续被评为天津市机械工业局系统先进单位。不仅是机械工业部工业锅炉定点生产企业,还是天津的利税大户。产量最高的年份累计生产了2400蒸吨的锅炉产品,最高年产值接近3000万元。
1985年,升级为天津市锅炉总厂后,为解决家属就业增办了集体性质的两个分厂发展了除尘器、出渣机、电气控制柜等锅炉辅助机械。
“天津锅炉厂”虽以制造A级锅炉为主,是压力小于2.5兆帕(即小于25千克/平方厘米)的低压锅炉,随时还要按要求生产压力为2.5兆帕的35吨/小时次的中压锅炉,供火力发电厂使用。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天津锅炉厂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在华北地区“响当当”。
随着市场发展,根据统一规划要求,“天津锅炉厂”和其他企业一样转轨并迁出市区。目前,由它培养的技术骨干分布在多处锅炉制造企业中,继续传承着“天津锅炉厂”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