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6岁的相声名家马三立接到战备需要疏散城市人口的指令,离开天津曲艺团,带领全家下放到南郊区(今津南区)北闸口村第四生产队落户。同期来此落户的还有王麦秆、苏文茂、张明等六户文化人。直到1977年回城,马三立一家在这里整整待了7年。
开始,村里还派马三立干点儿农活儿,后来农民们就不让他干了。生产队长说:“你太瘦了,还是到菜园看夜去吧。”马三立几乎每天都提前到菜园,有时没等太阳西下,他就到了。有一次,半夜刮起大风,雷雨交加,不多久,雨水把生产队存放土豆的土坯房房山冲塌了一个大洞,雨水顺着斜坡淌下,数千斤土豆几乎被泥水覆盖。马三立躲在另一个墙角,一直看守到转天上午10点。
虽然到了农村,但马三立没忘记相声艺术。每天早晨,他起来先做自创的保健操,包括摩腰、踢腿、摆臂等,然后就小声背“趟子”,即《开粥厂》《夸住宅》等传统段子里的大段贯口和背绕口令。他不敢想什么时候还能用上,只是心疼从小学到的艺术,舍不得丢下。白天闲下来的时候,他也常给长子马志明讲活儿,说是“就当解闷儿”。对于父亲会哪些传统段子,马志明心中有数,他逐段地问,父亲逐段地说,并且方方面面说得很细。因为有的是时间,马志明都重点做了记录。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马三立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
马志明在回忆北闸口生活时说:“当时一起下放六家,后来落实政策,我们是最后一家走的。房子坏了,下大雨,里外屋没有不漏的,我和弟弟打个伞坐着,爸妈在门槛上坐着。村里把我家换到已经空下来的一处房子,又住了两年。为了改善生活,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家里养了四十只鸡,两只鹅,一条狗,院子里所有边边沿沿都种上向日葵、茄子、黄瓜、豆角,满院都是。光蓖麻一年就能收几麻袋,鸡蛋多得连洗澡盆都盛不了。落实政策时,老爷子都不想回来了。”
马三立脾气好,心胸宽,见到不顺眼的事,也只是一笑置之。他为人低调,善良憨厚,平易近人,与全村老少打成一片,给村民带来欢乐,受到百姓的尊重,大家都很喜欢他。马三立曾在自述中说:“其实,种田并非坏事,只是我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生产队长说,马三立,拉车不行,割麦也不行,挖沟更不行。要不,你到场上去,帮帮妇女们干点什么,轰轰鸡什么的……惨啦,连个妇女也不如。”“也别说,有时候也有用。生产队开个大会,人总到不齐。队长在喇叭上宣布:今晚开大会,会前,有马三立说一段单口相声。立马,人就齐了。”
1977年秋,马三立一家人回到城里,父子双双回到了曲艺团。恢复工作的马三立更加勤奋地创作和演出,达到马派相声艺术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