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曾红过的胡琴铺

发布时间:2024-11-29     文章来源:今晚报

清末民初以来,京剧、评戏、梆子在天津兴盛,不仅专业戏班众多,演出频繁,而且票房林立,学唱者众。无论专业演戏,抑或票友票戏,都离不开文武场伴奏。于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手工作坊在天津适时而兴。这里简述红火于时的几家胡琴铺。

  在天津出现较早的胡琴铺当数久盛斋,创始人李久茹,北京广渠门外楼梓庄人,他从小在北京文盛斋胡琴铺学徒,学习制作民族拉弦和弹拨乐器。到出师时,李久茹已经熟练掌握了多种乐器的制作手艺。民国八年(1919),李久茹从北京久春堂药店掌柜沈少山(与李久茹同乡)手里借得大洋300元,在天津南市东兴市场后的广善街开了一家制作民族乐器的手工作坊,字号为久盛斋胡琴铺。经他手制作的京胡、嗡子(二胡的一种)、板胡、三弦、琵琶等乐器,所用材料的质地、尺寸均严格精选,演奏起来声调准确,音色纯正,外观漂亮,因此大受使用者欢迎。久盛斋的产品不光在天津畅销,东北、山东等地戏曲圈里的乐师,也纷纷到天津久盛斋订做乐器。徐兰沅、杨宝忠、郭小亭、郭少田、王殿玉等京剧、梆子、评剧的著名琴师和擂琴演奏家,当年都是久盛斋的常客,他们所使用的京胡、板胡和擂琴,都是找久盛斋订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李久茹因患眼疾导致双目失明,那年他50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凭着准确的耳音和纤巧的双手亲自制作乐器,做出的每件乐器质量与此前的相比毫不逊色。功力之深厚,技术之娴熟,于此可见一斑。后来,其女李桂云承继父业,与刘华月、郑桂生等人合作,支撑着久盛斋胡琴铺的营业。1978年,李久茹以89岁高龄辞世。

  1923年,在南市荣业街与荣吉街交口处,又有一家胡琴铺开业,字号为雅韵斋。经营制作的师傅叫魏寿亭(字宝庆),河北束鹿人,1893年出生。魏寿亭12岁那年进入北京,在新音斋胡琴铺学习制作胡琴手艺,5年后出师,独立制作京胡、二胡,制成后沿街叫卖。他30岁时来天津开设雅韵斋,自制自售胡琴,书法家杜小康为该作坊题写牌匾。1940年雅韵斋胡琴铺迁到荣吉街营业。1956年,公私合营时,魏寿亭的胡琴铺并入新中国文具店,其本人仍担任胡琴制作和修理工作,直到1972年退休。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南市清和街松竹里有一家专门制作京胡的周记胡琴铺,由胡琴制作师傅周井千(绰号周白毛)与于正山合作经营。周记胡琴铺虽然起步较晚,但制作京胡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加之周井千通音律、会拉琴,经他手调出的琴音要脆有脆,要沉有沉,周记胡琴铺的名气因此后来居上。胡琴名师杨宝忠称周井千是“凿琴妙手”,各地京剧琴师争相找他订做京胡,周记胡琴铺营业异常火爆。20世纪50年代,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专程来到天津,请周井千赶修两把京胡,梅先生还特意写了一幅字赠给周井千。1956年公私合营时,周井千连同周记胡琴铺,一起归入天津民族乐器厂。此后,他虽然继续制作胡琴,并教授徒弟,但主要是以修理胡琴为主,伴奏梆子、评戏所用的板胡也管修。1982年周井千在津病逝,生前著有《胡琴制造工艺》传世。周井千制作的胡琴,不仅享誉京、津、沪,还远销东北、西北、湖北等十余个省市地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市建物街福顺里,还有一家制售一体的启明乐器社,经营人是卢明山,京郊通县永乐店人,生于1906年。他小时候在当地学习木雕手艺,同时学会乐器制作。后来在天津开设手工作坊,专门制售梆子、评剧乐队使用的板胡、二胡、三弦、秦琴等乐器。卢师傅性格豪爽,喜欢交友。人们到他那里订制或修理乐器,他一般不大计较加工费的多少,一些零碎小活儿,在他家一边聊天一边等候,片刻可取,十分便捷。因此,天津的评剧界、梆子界新老乐手,都把卢师傅当成朋友,与启明乐器社来往密切,有事没事总爱到那里坐坐。卢师傅也常拿新做成的乐器让乐手们试奏、鉴定。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