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早年的“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4-11-15     文章来源:今晚报

当下,各种读书会、宣讲会、沙龙会蔚然成风,甚至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种时尚。据笔者了解,早在清末民初之时的天津民间也不乏类似活动。

清代中叶以来,天津开埠通商,成为华洋杂处的大都市,但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入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即10岁上下就要赚钱谋生)”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理念仍然广传民间,上学受教育的人不过十之三四,民智与思想亟待提升。正因于此,清光绪末年天津出现了兴办文化宣讲处(也称通俗演讲会场、宣讲所)的热潮。

  据《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载,老城东门外东马路东侧的天齐庙宣讲处设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在旧庙基础上改造修缮而成的。传说此所也是奉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命开办。同年12月5日在西马路再设一宣讲处,12月10日又办地藏庵宣讲处(粮店街陆家胡同),次年7月5日再添甘露寺(河北大街南口,笔者曾在《甘露寺的明代“金砖”》一文有所表述)宣讲处等。

  值得一提的是,西马路宣讲处是天津著名教育家林墨青创办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林墨青就在西门里城隍庙创办了天津官立小学堂,乃天津有官立小学之始。此后,他在津多地又紧锣密鼓成立一众官立小学,前后近二十处之多。随即再办民立、私立及女子小学几十处,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心血。西马路宣讲处是他同时期兴办社会教育的系列举措之一。

  西马路宣讲处位于西门北东侧,近城隍庙前,临街西马路(相当于今西北角南大寺牌楼对过位置)。宣讲处设总理、宣讲师、书记、庶务等职位。进宣讲处,迎面为讲台,后有黑板,讲桌前有许多条凳,可容纳百人左右。另外,左侧设阅报室,右侧有图书室。每天晚间安排宣讲,如读报纸(侧重时事新闻、社情报道)、讲故事、讲科学知识、宣传好人好事等,其氛围颇似现今的民间读书会。后来,宣讲处还开设了半日小学,专收贫寒子弟入学,课程以写算为主。此学堂不收学费,还代备书籍。宣讲处的开办对移风易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苦孩子的谋生能力,受到广泛赞誉。

  西马路宣讲处不仅是中下层老百姓读书读报的好地方,也成为天津一些社团组织的活动地点。如1913年由进步知识分子、曲艺艺人共同成立了天津艺曲改良社,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曲艺艺人组织,发起人中包括林墨青等。艺曲改良社的社址就定在了西马路宣讲处。该社以教育民众、提高觉悟,提倡科学民主为主旨,下设编辑部、评书部、鼓书部、竹板部、杂艺部及瞽目(盲人)部等。此社也有学习班、讲习所,与宣讲处的活动形成联动。又据《天津市地名志·南开区卷》记载,“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学生奋起响应,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学生们也充分利用西马路宣讲处为阵地对群众演讲宣传。再比如天津武术学会,1923年7月成立,会址也在西马路宣讲处。通过上述事例可说明,林墨青在兴学理念中包括了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称颂。

  时至1928年,教育家邓庆澜担任天津特别市教育局局长,他同样重视社会教育。不久,教育局接管了上述几处宣讲处,并更名为天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通俗讲演所,西马路一处为第三讲演所。《地名志》中表述,讲演所北侧有一条小胡同,可通城隍庙,胡同名即“讲演所”。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