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与天津《大公报》

发布时间:2024-10-11     文章来源:今晚报

不管是早年的燕京大学,还是1942年秋天迁往抗战大后方四川成都办学的燕京大学,抑或抗战胜利后回迁北平(今北京)的燕京大学,都因其较早设立新闻专业和培养新式新闻人才,与当年享誉中国新闻界的天津《大公报》建立了较深联系,形成互惠互利关系。

  1924年,燕京大学创建新闻系(最初称报学系),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这个系在国内均属一流,并逐渐发展成为该校“名牌系”之一。燕京大学新闻系创立之初,该系教师多为外国新闻界知名人士(如埃德加·斯诺)。但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以后,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教师多聘任国内新闻界知名人士,除系主任一度是曾任天津《益世报》经理兼总编辑的刘豁轩外,其他则以曾在天津《大公报》任职的新闻人士居多。特别是抗战时期,燕京大学迁往四川成都继续办学。时任新闻系主任蒋荫恩有在《大公报》工作六年的经历,他与校方洽商,倾向于聘任同样有在《大公报》任职经历的知名新闻人士到系里任教。得到校方同意后,燕京大学聘任了曾在天津《大公报》任编辑主任的著名报人张琴南为新闻系副教授(后改任教授);曾任天津《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也被燕京大学聘为新闻系客座教授;燕京大学还聘任了曾是天津《大公报》总经理的胡政之为新闻系特约教授。

  另一方面,天津《大公报》聘用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也比较多。受聘者中多是该校新闻系毕业生,也有少数是西语系毕业生。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中,杨刚、朱启平曾任天津《大公报》驻美国特派员(记者);黎秀石、马廷栋任天津《大公报》驻英国特派员(记者);萧乾曾任天津《大公报》社评委员兼星期论文撰稿人和驻英国特派员(记者);赵恩元曾长期担任《大公报》天津版编辑主任。《大公报》天津版聘用的燕京大学的毕业生还有谭文瑞、于效谦、张馨保、刘洪升、钱家骏等。

  天津《大公报》除了聘用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外,还聘请燕京大学教授或兼职教授兼任报馆要职,如曾兼任燕京大学教授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宓(1944年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吴宓曾被天津《大公报》聘任为文学副刊主编。他主编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长达八年之久。其版面位置重要,编辑风格独特,所登载的西方散文名作都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诗家名作则译为古诗或律诗。

  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回迁北平,兼新闻系教授的张琴南兼任天津《大公报》总编辑。他每周一次风尘仆仆从北平来到天津,在《大公报》报馆上夜班,主持编务,撰写社论,做到了编务与教学两不误,学校和报馆都满意,在当时平津新闻界和教育界传为佳话。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