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寻踪 津埠百年
它是向国庆20周年献礼的中国第一只自主生产制造的手表
“海鸥表”的前身“东风表”

发布时间:2024-09-17     文章来源:今晚报

“三结合”小组成员研究新产品

上世纪70年代天津手表厂生产车间

天津手表厂生产车间

    在天津,一提起国产手表,人们都会想到“海鸥”牌(以下简称海鸥表)。作为第一只销往国外的手表,海鸥表以精巧的造型、精确的走时一炮打响,成为一代代天津人的骄傲。与之相比,同样出自天津手表厂的“东风”牌手表则鲜为提及。

  从无到有 艰辛研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手表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传统的造钟工业只能修表,而无法制表。1955年初,经天津市轻工业局批准,手表试制组在天津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二楼一间14平方米的小车间成立,四位试制组成员,包括华威钟表厂的王慈民、华北钟表厂的江正银、育华钟表零件厂的孙文俊和从怡威表店请来的修表师傅张书文。他们白手起家,在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依靠四台陈旧的皮带式机床,手工抠制零件,仿照苏联制表技术,制成了第一块15钻三针粗机国产手表。次年5月,又制成36只17钻防水手表。在此基础上,试制小组成员一鼓作气,于1956年10月制作出第二批共24只17钻细机长针三防(即防水、防震、防磁)手表,命名为“五一”牌。经过艰辛的研究和探索,到1958年10月,“五一”牌手表首次实现批量化生产。到1962年,“五一”牌手表在市场上一度供不应求,凭票购买。

  1958年10月,中央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了手表、照相机、计算机、打字机事业会议,来自全国从事手表行业的13家单位,37位代表参会。根据会上汇报材料了解到,当时除上海、天津正式投入手表的批量性生产,其余厂家均仍在小批生产和试制过程。在手表质量方面,两家基本持平,而在产量方面,天津则略少于上海。针对这种情况,天津手表厂提出“把产量让给对方,在质量品种上高人一筹”的指导思想,集中技术骨干抓质量、抓花样品种、抓技术开发,为企业自主研发新型手表奠定了基础。

  “五一”牌手表品质良好,但限于仿制产品无法对外出口的相关规定,只能在国内销售。要想冲出国内市场,就必须走自主研制这条路。1965年8月,天津手表厂杨可能亲自挂帅组成了由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三结合的新产品研制开发试制小组,由天津大学计时专业首批毕业生王亚舟提供技术指导,开始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试制小组成员翻阅大量国外资料,先后研究上百只国外样机表,并到国内各大表厂、手表专业商店、商场手表柜台进行了数十次技术调查。为保证产品设计性能最佳,试制组还制造了机芯零件的模型放大样,把参数放大100倍绘在图纸上进行实际测量,小数点后面5到6位数的计算要靠笔算,最后用手工锉制模型,兵分两路将模型拿到东北、江南等地,向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中国制造 东风万里

  经过一年的艰辛探索,1966年9月25日,作为“五一”牌手表的升级产品,新型机械手表——ST5型“东风”牌手表(以下简称东风表)在天津手表厂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只能仿造,不能独立设计制造手表的历史。这一天,天津手表厂发出了一份喜报,红色的字体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第一批东风表在25日下午四点五十分已装完,经检验完全合乎标准。装配职工决心在‘十一’前让新表和广大人民见面,以优异成绩向国庆20周年献礼。”1969年10月1日,“东风”19钻机械手表正式定型生产,1970年,“五一”“东风”产品交替,全厂转向生产第二代产品。

  定型投产的东风表为全钢防震19钻手表,表圈以玫瑰金色装点,表带为黑色纯羊皮,造型新颖独特,厚度仅为0.6厘米。机芯上镌刻的“毛体”“东风”二字,仿佛在讲述“东风”名字的由来。1957年,毛泽东在讲到有关国际形势问题时,曾提出过著名的“东风压倒西风”的观点,以“东风”命名,也体现了天津手表厂技术人员对于自主研发机芯的自信与决心。

  为了让每个老百姓都戴得起手表,国家曾提出加速国产手表行业发展的决定,并由全国统一机芯设计组定型图纸指导国内各表厂统一机芯生产。鉴于ST5机芯为自主设计并且质量精良,经相关领导批示,东风表ST5机芯得以保留,这一决定也成为天津手表厂自主研发机芯的契机。从1969年9月至1971年9月,天津手表厂设计人员在“东风”ST5型机芯基础上先后增加附属装置,试制出ST5B(日历表)、ST5C(自动表)及ST5D(单历自动表),使“东风”牌机械手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

  东风手表质量上乘、外观精美,一经面市就获得一致赞誉。《人民日报》曾专为生产出这样高质量的手表发表过一篇社论,题目是《东风万里》。1970年国家为全国劳动模范特别定制的手表就是东风表。20世纪70年代,东风表成为天津市“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核心产品,深受消费者好评。在天津当时较大的百货商场,如百货大楼、人民商场,每日销售的东风手表达60至70只,且经常脱销,百货大楼“调入东风手表200只不到4小时一销而光”。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展出后,东风表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参加展会的海外侨胞,更是希望质量优异的东风表能早日走出国门,他们说:“戴上印有中国字样的国产手表,内心感到自豪而光荣。”

  乘“风”而起 接续奋斗

  1972年3月,经外贸部、商业部及轻工部商议决定,东风表于当年出口试销。关于出口手表是否沿用“东风”商标的问题,天津手表厂与相关单位曾多次赴轻工部请示,于1973年定名为“海鸥”。海鸥表沿用东风表的ST5型机芯,只有表壳外观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略作调整。自此,“海鸥”承载着天津工业的骄傲与希望,飞过五湖四海,抵达大洋彼岸。据1974年档案记载,天津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先后接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信询价或要求订货。1980年“海鸥”女表通过了我国轻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获得轻工业部科研新产品二等奖,是当时中国第一只符合国际标准的女式手表,填补了我国手表制造行业只有男表没有女表的空白。1985年,“海鸥”系列女表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5年3月,执行首次赴南极考察任务的官兵佩戴着海鸥表,随着军舰横渡太平洋和德雷克海峡,行程近两万公里,经过赤道高温、高湿,南极高寒地区和强磁场的考验,运行正常,走时准确。截至1990年,海鸥表累计出口875万只,创汇4666万美元。与此同时,东风表于1987年退出历史舞台,只留“海鸥”飞翔于海内外。

  1995年2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收到了一位湖北省离休干部的来信:“1972年9月,我买了一块‘东风’牌手表,至今已20多年了,从未修过依然照走如新。在全社会注重生产质量的情况下,我自愿将手表赠送给生产厂家,以供研究,并作纪念。”由于不清楚天津手表厂的具体地址,他便将信寄到了天津市政府。而后,这封珍贵的来信连同“继续抓好产品质量,不辜负广大消费者的期望”的批复,一同被送到了天津手表厂,成为东风表为广大消费者喜爱和信赖的时代见证。

  先有东风,后有海鸥。东风表虽然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中国第一只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制造的手表,其出现如惊鸿一瞥,意义非凡。在物质条件匮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风表的成功问世彻底打破了仿制“洋表”的历史,从此中国手表行业真正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带动了国内手表业的快速发展。

  2022年,东风表在天津“重生”,以复刻版的形式重回人们的视野,表底镌刻的“毛体”“东风”二字,亦如首批出厂的东风表,大气而恢弘。从依靠进口,到自己制造,从仿制到自行设计,从进口到出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迁,为设计制造东风表而奋战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乘着浩然“东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继续前行。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