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子大街的繁与兴
——老街旧巷话津味乡情

发布时间:2024-09-06     文章来源:今晚报

当年的陈家沟子大街也是相对繁华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上有一家士斌照相馆,我家的“全家福”就是在那里照的。

  陈家沟子大街东北起自昆纬路,西南至十字街(今金纬路南段),与津塘支路(后改称货场大街,今称胜利路)基本平行。相传元代这里是陈姓住户烧砖取土形成的沟渠,名叫“陈家沟子”。街上矗立着一座娘娘庙,据说也建于元代。后来这里建起了陈家沟小学。民国《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有:“电灯房,药王庙,陈家沟子娘娘庙。”

  清乾隆十年(1745),为了宣泄津郊塌河淀的积水,利用这条陈家沟开河17里,在十字街处连通北运河(尚未裁弯取直),注入三岔口(今狮子林桥那里),名为陈家沟引河,后来引河淤塞而成为一条道路,这便是陈家沟子大街的来历。

  当年的陈家沟河道,上接津北、津东河湖洼淀,下与海河、南北运河沟通,漕船、渔船往来不绝,船户、鱼贩聚居于此,并且设有市集进行贸易,是一处以“水陆码头”著称的繁盛之地。戊戌变法时,光绪帝为慈禧出行拟建个临时专用车站。当时新闻报道的记载是,在“陈家沟新辟河”的39号电杆处新建车站一处(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国闻报》),可见“陈家沟”在当时已非常有名。

  早年陈家沟子大街居民聚集,民国年间仍是一条繁华的街道。这条街总长790米,分为几段:东段当地人称为陈家沟子,这一段路与小树林大街相对,故也称“沟子头”;往西为“小集大街”,以在运河南岸集市而得名;再往西为“十字街东”,以毗邻十字街而得名。在街的两侧连有许多胡同,如九道弯胡同、上岗子等。

  旧时陈家沟港汊纵横,渔民集中,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天津早期的“鱼锅伙”组织便出现在这里。提起“鱼锅伙”,老天津人大概还能说出个一二,但在现今社会,这个词几乎已经消亡。所谓“锅伙”是天津的土话,乃聚众成伙同锅吃饭的意思,是“混混儿”“流氓”的同义词。民国年间,津人李燃犀在《津门艳迹》中讲道,有个姓李的“鱼锅伙”主人叫李三,乃是陈家沟子的“混混儿”,带领许多打手,在此设立锅伙,立秤拿用。《津门艳迹》虽是通俗小说,却也道出旧时鱼锅伙独霸一方,不可一世的实情和盘剥他人、聚殓钱财的手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家沟子大街的商业店铺生意仍然兴旺。街上有字号为“三三”的布铺、福增茂杂货铺、三合永澡堂,还有点心铺、文具店、照相馆、菜店、肉铺,鳞次栉比。街面上和胡同里常有一些卖新鲜鱼虾的流动小贩,因无固定铺面,将鱼虾放在木质浅鱼盆里叫卖,津人俗称“端鱼盆儿的”。陈家沟子大街中段直对新立胡同的地方有一个“天育堂”药店,外部装饰为“刘海戏金蟾”,人称“刘海药铺”。记得年少时在这儿“抓药”,一种草药包一个小包,小包上附一张印有这种草药的小图,我当时特别爱存这种小图。这种小图在今天已难得一见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逐渐冷清。现在陈家沟一带的旧房屋已全部拆除。今胜利路上设有“陈家沟”公交站,也算是保留了一份对过往的记忆。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