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的《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有载:“乐壶洞,缸店街,竹竿巷南针市街。”这里说的“乐壶洞”是个地名,旧时在天津北门外针市街东口对面,小胡同宽不过二三尺,曲折幽深,清代在此聚集了很多大“内局”(批发)商号,其旁即为耳朵眼炸糕铺。缸店街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金华巷,因街内有缸店,故名。竹竿巷则是北门外大街西面与北马路、针市街大体平行的一条街巷。当年的竹竿巷宽不过三四米,全长300余米,路面铺长条板石,说它是胡同,又比胡同宽,说它是大街,又比大街的街道窄。竹竿巷两侧的商店建筑多是青砖结构,旧式的大漆门窗,穿堂入内,是宽阔的四合院,其布局颇像北京前门外打磨厂一带。
竹竿巷的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这巷子临近南运河,早年南方的土特产品,特别是竹料和竹制品,通过运河北上运往天津,货船在这儿靠岸,因运来大批的竹竿、竹条、竹杷等,且巷子里有德记竹竿店,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处为竹竿巷。其二是当年这条小道中有一家隆顺号,是天津“八大家”之一卞家的买卖,早年经营南货,专门运销大宗竹竿生意,故得名。
竹竿巷是天津古老的街巷之一,也是天津数得上的老商业街,有人说它比估衣街、锅店街等形成的还要早。在竹竿巷东口有一家三层小楼的旧商店,招牌上写“五甲子老烟店”。门面并不堂皇,但这“五甲子”的标志,说明它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这家老烟店叫“中和烟铺”,专卖关东老烟叶,传说开业于明崇祯年间,在天津够得上最老的字号了。烟铺的对联“醉客不须酒,留宾可代茶”,为明代书画大家倪元璐所书。牌匾为清初福建漕运总督施世纶所书,相传施世纶是小说《施公案》中主角原型,也是施琅的后人。
竹竿巷背依北大关南运河岸,东口与估衣街相对,西口与茶店口、曲店街相通,南与针市街为邻,在天津早年的商业繁荣地区中,具有四通八达的优越条件,虽是一条巷子,却也算是天津近代商业摇篮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是天津棉纱、杂货、药材、纸张、茶叶、麻袋的交易市场,不少经纪人来此谈生意。
走进竹竿巷,大商号的金字招牌和古色古香的隔扇门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的经营者尽是旧时天津的大户人家。驰名全国的正兴德茶庄的发祥地也是竹竿巷,以后才在天津市内另建分店。“茶店口”原为南运河码头,巷内正兴德茶庄等茶叶店经竹竿巷西口装运茶叶,故而成为地名。上世纪3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以出售袋茶的成兴茶庄。成兴茶庄坐落在竹竿巷北侧,漂亮的门面,宽大的店铺外墙砌杏黄色瓷砖。进得店来,左右各有一套硬木座椅和茶几,供顾客小憩。深棕色的木制柜台一尘不染,柜台上并排摆放着玻璃茶罐,红纸黑字分别书写各种茶叶的名称和价格。靠墙的柜架所陈列则是青花瓷的茶罐,也都明码标价。竹竿巷的杂货店中有一家叫“德和永”,批发南北杂货兼营零售。另有一家是杨柳青石家开的万有杂货庄,生意很兴旺。有人曾做过统计,当年的竹竿巷聚集24家大棉纱庄、8家银号、3家大杂货贸易商、2家茶叶庄和1家麻袋庄,这些商家的自有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因此在天津老百姓中才流传“银窝子,竹竿巷”这句老俗话。上世纪30年代后期,竹竿巷里的商号陆续迁走或倒闭。
笔者曾去过竹竿巷,那时是一条窄街,商号大都成了居民院,有的是旧式小二楼,显得冷落凋敝,已经看不到一点儿商业的氛围。现在竹竿巷已消失殆尽,其位置大约在原天津市中医医院大楼的后侧靠近南运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