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窖胡同与冰窖
——老街旧巷话津味乡情

发布时间:2024-08-09     文章来源:今晚报

早年没有电冰箱时,降温防腐都得用冰。炎炎夏日,大街上卖“冰镇西瓜”“冰镇酸梅汤”“冰镇汽水”的也离不开冰。由此便出现了与储冰、用冰相关的营生。

  天津有多条以“冰窖”取名的胡同。有一条在金家窑大街,开始叫老冰窖胡同,后称冰窖胡同。此胡同得名于“富盛冰窖”,这冰窖由一个姓耿的商人经营,在天津的冰窖业史上颇有名气。旧时,各官署衙门厨房和官宦人家在夏季要用冰降温,责令冰窖应差“窖冰”,确定应差者作为“官差”可领到“龙票”,受官府庇护。第一家承担“冰差”的便是金家窑的富盛冰窖。民国以后,冰窖业竞争日烈,耿姓商人遂将冰窖转兑给魏信臣。1941年魏又将冰窖卖给五和线店,是时城市居民剧增,店东见出租房有利可图,便平窖建房,经营房产,由此冰窖所在地才演变为胡同。

  还有一条“冰窖”胡同在东门内大街东端南侧,北起东门内大街,中交二道街,南至贡院东胡同。明代天津三卫各有一处冰窖,此处是左卫冰窖,后废除,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已载“冰窖胡同巷”,并称盐商李春城在此建房成巷。北端东侧有二尺余高砖台,台上建有一组高大的院落,其余居民住宅均为砖木结构平房。旧时有“黑油漆,亮大门,冰窖胡同李善人”一说,就是指这里。

  当年三条石一带也有一条称为“冰窖”的胡同,此胡同约1910年形成,长135.8米,宽2.5米至3.5米,因此地有冰窖故名“冰窖胡同”,后因重名更名“关下冰窖胡同”。此外南开区有一条“曲径胡同”以前也叫“冰窖胡同”。万德庄一带有称为“冰窖窝铺”和“冰窖后窝铺”的胡同,都以旧时的冰窖取名。笔者还记得南市华安大街有个叫“赵家冰窖”的地方,据说这冰窖的经营者只是借用了赵家的名义。当年的南市是一个大水坑,赵家最早住在城东南角的裕德里。南市刚开始垫地时,赵家便高价卖了东南角的房产,用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三不管一带的大片地产。这地皮和坑塘是赵家的,但赵家不以冰窖为主业,由赵家第二代中的“六爷”兼管。《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有“建物大街有冰窖”,就是指“赵家冰窖”。

  天津冰窖在明代已经出现。清乾隆年间,天津出现了私家储冰售冰的“专业户”。后来天津辟为商埠重镇,用冰量增大,又有四户承担冰差,分区划段。东面是陆文庆干的同和冰窖,地址在盐坨过街阁(现河北区民主道);西面是徐永吉干的永吉冰窖,地址在西北城角;北面是永和冰窖,地址在河北三条石;南面是魁丰冰窖。连同原有的富盛冰窖,这五家冰窖都应承“冰差”,主要是供衙门用冰。1900年以后,租界地先后开设了自由营业的冰窖。到了1935年已有冰窖15家,并组织了冰业同业公会。

  做冰窖生意要有冰场子,天津人管取冰及将冰块储存在冰窖称为“窖冰”。“三九”正是“窖冰”的好时节。旧时的天津河流多,坑塘遍野,宁家房子、小王庄、东大洼等均为冰的水源和储存地。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在北运河畔目睹过“窖冰”的情景:几个人用牛皮绑脚,到河面上破冰:先用冰镩子将冰裁成一块一块的,再用钩子将冰块钩住,拉到河岸上,然后将冰块运到冰窖,盖上稻草,逐层码放。冰窖窖口用砖土封严,到夏季开封出售。

  出售的冰多用车运往用户,人称“冰车”。拉冰车的多是老乡。民国年间,分青县帮,多住何兴村(今气象台路北段);沧州帮,住新开路一带。青县帮所供应的地段在河西、小白楼、黄家花园一带;沧州帮销售旧法租界范围。凡不属于这两帮都属于“杂帮”。有句话说得好:“拉成是冰,化了是水,卖了是钱。”因卖冰的时限性强,不容拖延。当年胡同也有卖冰的,一二分钱便买下一块很大的冰。但家里的大人会提醒:“这冰不能吃,吃了闹肚子!”

  后来冰窖没有了,以冰窖取名的胡同依然保留下来。前面提及的“赵家冰窖”,笔者少年时就常去,是路边的一所老宅院,旧门楼,高墙下偶有几个算卦的小摊。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