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寻踪 津埠百年
百年前天津地毯雄冠中华

发布时间:2024-07-16     文章来源:今晚报

小刘庄河边的天兴永地毯厂老照片。

海京纺毛厂为即将来华飞行家林德伯制纪念地毯。

倪克洋行搬运的地毯。

大昌实业公司的广告。

  地毯的概念,广义上泛指建筑内外地面上的软质覆盖物、铺垫物、铺设物,有着各种不同材质和工艺制作的产品,如真丝高级手工地毯、羊毛手工地毯、绳条毯等。而狭义上则是指手工栽绒地毯,常用羊毛、蚕丝、麻、棉等天然材料,采用手工织造而成。

  人类使用地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适应生存环境,模仿自然,用植物的杆、茎、藤、蔓、叶与兽皮等进行整理后铺垫。这种初级的整理工序,逐渐演变成为编织。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做“旃”(古“毡”字),即是以兽毛和麻混合织制而成的纺织品坐卧具。周朝已有专为天子制作毡子的工匠和官吏。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毛纺织技术的成熟期。到东汉时期,中国的织毯技术中出现了栽绒织法。1404年设卫筑城的天津,为何能在近百年前,一跃成为中国地毯最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地呢?

  华北地毯兴于北京

  清朝中叶,地毯作为贡品,由当时善于织造的西北各省送至北京,得到朝廷的赏识,于是织毯工业在北京萌芽。还有一种说法称,清咸丰十年(1860),一位喇嘛为使贫民有一技之长,在北京报国寺设织毯习艺所,传授地毯织造技术,从而使地毯织造开枝蔓叶。

  十九世纪末,中国地毯及其织造技艺得到西方各国的追捧。最初,一个侨居北京的德国人,购买了两块小毯,一块为毛织品,一块为丝织品,寄至柏林,赠与朋友,友人十分喜爱,赞扬备至。不久,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各国军队闯入宫廷及民宅,大肆掳掠,致使地毯输入欧美各国。此后,欧美两洲各国对于中国地毯的需求日益增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国地毯在圣路易国际博览会获得一等奖,声名远播,国际需求更盛。国内地毯工厂,便纷纷设立。据19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北京已有地毯工厂206家,从业工人6834人。

  天津地毯借海远航

  北京地毯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天津地毯业的崛起,原因是由于北京地毯运至天津出口,要担负京津间的运费,过程中还要缴纳各种税费,为减轻负担,很多工厂向天津迁移。据统计,至1930年,天津已有地毯工厂303家,产业工人11568人,织毯机器2749架。

  按照国民政府工商部暂行工厂法给出的工厂定义,凡任用30人以上的制造厂所,即为合法之工厂。天津的地毯工厂中有105家符合标准,共用工人8519人,占地毯业工人总数的74%。其余198家共用工人3049人,占工人总数的26%,由于雇用工人较少,只可称之为“地毯作坊”。

  从资本上看,外资开设的乾昌、倪克、海京三厂共180万元,其余中国人所办的工厂和作坊,其资本仅为20余万元,所以当时民族资本的地毯厂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无论是工厂还是作坊,在需求旺盛的市场条件下,发展势头很强劲。以天津地毯行业织机增长为例,1923年添置织机277架,1924年为376架,1925年252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按出产地域分类,当时的中国地毯有宁夏毯、包头毯、北京毯、天津毯及蒙藏毯五种。出口的方式分陆路和海路,海路口岸主要为天津、上海、胶州、安东等地。1912年至192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除1921年外,天津地毯出口量均居各地之首,第二位基本为上海。天津地毯出口量在全国的占比平均为80%以上,最高为1916年的94.1%,最低为1921年的25%(全国第二位)。出口目的地主要为美国、英国、日本。当然,天津出口的地毯并非全部为本地出产,北京地毯也基本从天津输出。

  上下游产业链齐备

  近代天津为中国羊毛出口的中心,是青海、甘肃、山西、陕西、绥远、察哈尔、热河、河北、山东等地羊毛产品的最大市场。各类羊毛,或以铁路,或以舟车运至天津,专为出口之用。所以,地毯工业集中于天津最大的原因为原料供给充足。

  羊毛要织成毛线方能直接用于地毯的制作,当时的纺织手段分机器和手工两种。外资的工厂已实现了机器纺织,海京为天津用机器纺毛线的第一工厂,至1930年,其纺毛线锭数已达1500锭;另一家大厂倪克则后来居上,达到了2160锭。但天津出产的地毯总量中,为机制毛线制成的仅占10%,毛线主要形成方式还是手工纺制。

  地毯工业的发展,使手工毛线源源不断地从羊毛产区运来,其中河北、山东两省占比最高。羊毛产区主要由农村妇女从事纺织工作,形成了分散型的家庭手工业,也是提高家庭收入的主要副业。纺织后的毛线送至集市,售与收买毛线的商人,或者由商人到农户家收购,最后集中运至京津一带。在天津,从事手工纺织毛线的妇女也很多,大多分布在河北和小刘庄一带,她们从工厂领取羊毛,纺成毛线后交回,赚取相应的工费。后来,才出现了大型毛纺厂,如东亚毛纺厂、仁立毛纺厂。

  织造地毯的毛线需要染色,于是出现了华光、天津、合聚成、渤海、同盛大五家染房,专为各地毯厂的机制及手制毛线染色。其中华光、天津两家规模最大,每月可染毛线50吨,这也证明了当时天津地毯产量的巨大。

  产业发达行业兴旺

  地毯业的兴盛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包括工匠、学徒,还需要管理者、中间商,其中工匠和学徒基本为外来人口。1930年,社会调查机构从地毯工人中抽取354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天津籍的仅10人。其余344人中,有326人来自河北省各县,15人来自山东,3人来自山西、察哈尔及辽宁。326个河北人中,126人来自武清、枣强、束鹿、深县、南宫5县。354个工人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44岁。其中17岁至29岁的332人,21岁至25岁之间的187人。可以看出,这些外来人口基本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随着产业进入天津,留在天津,为这里的城市发展充入了新鲜血液。

  地毯厂、地毯作坊的生产需要厂房,雇用的工匠、学徒居住需要宿舍,这直接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工人的衣食住行,也直接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当时大量的作坊资本薄弱,基本是与商号订货后,由商号供给毛线,厂方仅需准备工具即可,所以房租、雇用工人的开支是主要成本。为实现资金周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向订货的买办预支部分货款。此外,不足部分则需向金融机构进行短期贷款,这也提升了城市金融业的活跃度。

  组织协会抱团取暖

  地毯出口的流程由商号(即进出口公司)下订单,工厂组织工人生产,这就形成了商号、工厂主、工人三个集群。

  地毯生产企业为增强与外商的竞争力,于1923年底,成立了天津地毯同业协会,董事部共40人,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主要工作是为地毯工业规定工作标准,为各厂织工发给学成出师证明书,研究如何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罢工发生,以及如何教育工人以谋求产业进步。

  1927年初,国民政府准备对地毯业在百分之七点五的出口税之外,加征特税百分之十,于是造成地毯出口商罢市。地毯出口商为了自身利益,提议组织地毯出口商协会。8月,协会成立并正式通过组织法。按其组织法,该会目的为保护天津地毯出口商的利益,发展国内外地毯工业及代表出口商与当局接洽以去除各种障碍,提倡合作事业,解决各种争端。

  1928年,天津的地毯产业工人成立了地毯工会,设分会七所,其会员约占全体地毯工人的15%。工会组织会员,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在针对海京、乾昌、美隆三厂的罢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最终均取得了胜利。

  虽然天津有着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毯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百年前的内忧外患还是让这个产业举步维艰。一是由于政局动荡,民生凋敝,尤其是军阀混战,交通阻隔,导致原料无法进入,产品无法输出,同时伴生的还有金融动荡、苛捐杂税等因素阻碍;二是民族资本大部分为小规模作坊,不但不能彼此合作,而且互相倾轧,恶性竞争,危害整个行业;三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在纺线、染线等方面,西方已经开始工业化生产,而天津地毯仍依靠着传统技术,与先进生产力的距离越来越大。

  1937年,抗战爆发,天津沦陷,地毯工业遭受了致命打击。抗战胜利后,生产能力已大不如前。据1946年的《河北省银行经济半月刊》载,截止到该年3月,天津重新恢复生产的地毯厂仅30余家。虽经各界同人齐心协力谋求发展,但在物价飞涨、原料不足的情况下,天津地毯业辉煌不再。

  一九四九年后,天津地毯行业总结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在原有良好的行业基础上,继续依靠地域和经济优势,重写新的篇章。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