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蓟州辽运河是萧太后时期所开挖,虽然史料记载不多,但萧太后时期正是她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当政,年号统和,萧太后辅佐。萧太后革除旧弊,发展农业和水利,蓟州又是辽燕京畿辅之地、有蓟运河与渤海相通,靠近辽宋边界,此时在蓟州开挖境内的运河、提高运力、保障军需民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在这时期,于辽统和二年(984)蓟州城重建了独乐寺,三年后在盘山东麓立起《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此时蓟州人韩德让在朝中受到重用,推动了蓟州的运河建设。
蓟州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除山区的河流基本是由北向南,因此要沟通州河与蓟运河由西北向东南的水道,必须进行人工开凿。辽运河使北上的漕运由东南向西北斜插经过太河洼直抵蓟州城南,减少了水运距离。到了元代,辽运河淤塞不能通舟楫,到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蓟州刺使张慈为了恢复经济、平抑物价,对辽运河古渠进行了疏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蓟州重修宣圣庙记》中有详细记载:“公暇日相视地形,城枕巨麓,人迹久稀,榛棘丛茂;南瞰古渠,封窒日久,不能胜舟。公乃开谕父老及有力者,俾为疏浚刊辟,民皆悦从,荷锸腰斧,欣然坌集。不旬日间,南通舟楫,北立山场,物货薪樵为之减价。”
辽运河因利用了太子河道也称太子河,两岸的东太河、西太河等村和太河洼的称谓皆源于此。辽运河到清朝以后逐步废弃,清朝末年的《蓟州志》记载“由韩家坝、八沟庄、小漫河、马家港、蒙家圈、太和庄、迷王会至曹家口头入蓟运河。其河虽多淤塞,然尚可识其故道如此。若今现在溵溜河形,则源于蓟州城东南翠屏山麓……又南迳扈家庄,又南则石河合梯子山泉同注之。石河在玉田县西四十四里石河铺与蓟州接壤,其水迤南流,有梯子山泉以出梯子山下而名,亦迤南流,遂合而入蓟州境,与溵溜河会。又错入玉田县境,迳黄土坎,又复入蓟州境,由迷王会迤南至曹家口头庄,入蓟运河。”
民国《蓟县志》亦载:“辽运河故道,现今淤塞为多,其未淤塞之处,虽值大旱,其水不涸;已淤塞者多垦成田亩。每逢夏淋,自州南翠屏山至别山一带山谷间之水,或西或南择低洼而流,则辽运河故道俨然出现淤塞之处与未淤塞之处连亘不断。自州南十里之紫金汫起,经韩家坝、八沟庄、小漫河庄、扈驾庄、至干将庄之下河头止。再南则土地平衍,水流散漫,无复故道可考。旧志载由马龙港、蒙家圈、太和庄、迷王会至曹家口头庄,合沽河。百余年间,当然大有变化。县公署正从事测量。拟挖淤去塞。由下河头南疏,经蒙福庄、东草厂、董庄子、马营、薛官庄、太和庄、沽东庄、张家庄、张木匠庄、乔家庵与蓝泉河合。经野王庄、安家盘、迷王会、白家庄、大小高庄,至娄庄子出闸口,入沽河。”由此可见,辽运河千年之走向,由紫金汫起,至小河口、曹家口一带入蓟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