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的津沽足迹

发布时间:2024-05-15     文章来源:今晚报

沈钧儒(1875—1963)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新中国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驱。他是浙江嘉兴人。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定居北京。其间,他一家也有在天津小住的经历。

  1923年10月,沈钧儒全家迁居天津日租界协昌里59号。一个月后,又迁入天津宫岛街永安里3号居住。当时,其三子沈议(1909—1986)正在南开中学住读;四子沈谅(1911—2001)是北京四存中学的学生,1924年初,考入南开中学插班生,与哥哥同住一斋。此时,沈钧儒往返于沪津之间。

  1924年元旦,沈钧儒按照夫人张象徵(1874—1934)的意愿,提前从上海回到天津,在沽上合庆五十双寿,春节前又返回上海。这次生日聚会,搞得比较隆重,亲友赠送的生日礼物就有四五十份,很是“快活热闹”,这种愉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他对天津的新家也颇为满意,在家书中告诉留学的长子、次子:“现住之屋,空气颇佳,美官(长孙)一日活泼一日,我家庭可以算得圆满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七岁的长孙竟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1924年5月底,为缓解长媳丧子之痛,避免触景生情,全家搬回北京。沈议、沈谅仍然留在天津读书。

  1925年春,沈议在南开中学即将毕业时,患上脑膜炎,并留下头疼的后遗症,影响了读书。后在沈钧儒的引导下,他对书画产生兴趣,报考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为了得到全面发展,又拜国画家赵叔孺为师,学习中国画,同时练习书法,临摹名帖。新中国成立后,沈议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沈谅自南开中学、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攻读电机工程,回国后任工程师。1949年夏,其到沈阳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工作。同年末,其德国妻子去世。此时,他已将自己的字“子京”改为“知津”,随后回到天津工作、安居。

  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曾到天津视察工作。如1950年5月25日至31日,他与相关人员、专家来天津视察司法工作,听取地方法院的工作报告;召开座谈会,了解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执行情况;视察多地,为我国刑法的起草做实地调研。

  1951年10月5日至11月20日,天津市政府举办了华北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除西藏、新疆之外,全国各地均有贸易代表团参会。在展会闭幕前夕,沈钧儒等人再次来津参观。

  1956年5月21日至30日,沈钧儒率队来津。他们一行集体视察了天津拖拉机制造厂、棉纺一厂、塘沽新港,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天津大学学生宿舍等。此外,沈钧儒与叶笃义、萨空了为一组,深入到社区考察民情。

  接着,1956年5月28日,沈钧儒等又深入到河东区郭庄子街居民区,其中在视察第三十六小学的时候,到课堂听了教师讲授自然、珠算和音乐等课程的情况,还听了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讲的故事。耄耋老人沈钧儒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是晚清举人,北京殿试“赐进士出身”。他又是早年留学日本的法律专家、资深律师。他以博大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愉快地听小朋友讲故事,这是何等温馨的画面!

  在津期间,沈钧儒等曾与时任公共卫生局副局长万福恩、天津市立人民医院骨科专家方先之等座谈医务界的工作情况。万福恩是神经外科学专家,也是天津医学院筹创者之一。方先之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4年,其创立天津骨科医院,为首任院长。

热门推荐
03-01-wx.png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