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学生董秋芳在天津生活多年。在津期间,董秋芳除了在扶轮中学高中部教书外,还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与写作。天津在他的文学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但其在津事迹鲜有提及。
董秋芳(1898—1977),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浙江第五师范学校就学,毕业后在小学教书。1920年夏,其考上北京大学英语系。在学期间,通过好友宋紫佩认识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工作的鲁迅。此后与许钦文等结成“春光社”,并邀请鲁迅、郁达夫等进行指导。1927年,董秋芳翻译的俄国短篇小说集《争自由的波浪》作为“未名丛书”之一在北京印行,鲁迅亲为该书写了《小引》。1929年秋,董秋芳毕业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任国文教员,在此结识了同为教员的胡也频、楚图南、丁玲等。而在他的学生中,有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0年,董秋芳转入天津铁道部部立扶轮中学高中部教语文。在扶轮中学时,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从教之余,董秋芳还从事翻译与写作。那时,天津英法租界有伊文思书店、东方图书馆等外文书店,为董秋芳的阅读与翻译外国作品提供了很大帮助。1933年至1935年,在天津、北平、上海的杂志上,他先后发表翻译作品《巴舍那耶街的罪案》《大战后的西班牙文学》《怎样写小说》及法国文学作品介绍《现代法兰西文学拾零》等。
1934年9月,郁达夫北游南归路经天津,应董秋芳之邀到扶轮中学演讲《北游的感想》。演讲后还举行座谈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董秋芳陪同郁达夫游览了俄国花园,又到英租界中街的东方图书馆及秀鹤书店购买了英文小说。此间鲁迅到了北平,董秋芳特意赴平拜访。鲁迅对他很关怀,叮嘱为新文学刊物写文章。董秋芳随后写了一篇《灰城通讯》(第一封),刊登在《语丝》第五卷第十三期上。
董秋芳在天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北宁铁路局的王余杞、《益世报》副刊编辑李长之等。王余杞为左翼作家,创办了进步杂志《当代文学》,在创刊号上,董秋芳发表了译文《大战后的欧洲文学精神》,原文是《欧罗巴旅团》一书的绪论。
董秋芳在津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身经历了1931年11月日军煽动的便衣队事变,并在《津变之夜》一文,介绍他与同事在南市“三不管”吃饭时的遭遇。在宵禁前夕,他与同事赶上了法租界开来的电车,亲眼目睹荷枪实弹的保安队士兵。后经大胡同、金刚桥,跑回河北大马路的学校。其一夜无眠“在床上听到隐隐的枪声”。不久,郁达夫路过天津,作诗《道经天津赠董秋芳》云:“津门斜日淡无光,草木风声不可当。亦有鲁戈挥未得,降书前月出柴桑。”从诗中也可感受到华北危机。
此后政局更加恶化。1935年暑假,扶轮中学毕业的学生邀请董秋芳在同学录上写几句话。他酝酿片刻,写下一段文字,“本届同学毕业时,正值日军再度威胁平津的时候,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同学们还能有机会在学业上告一段落,未始不是幸事。后来的同学,能否继续在平津得中华民国的中学毕业生资格,似乎成为问题,或者得做一次半中国的中学毕业生,也未可知?但不一定。呜呼!谁为为之,孰令致之?至少年轻纯粹的同学不负此责任也”。后来,这段文字发表在《青年界》杂志上,题为《旧话重提》。暑假后,董秋芳离开天津,返回家乡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