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宁河区七里海镇大八亩坨业余评剧团演出现场。
宁河区潘庄镇西塘坨村业余评剧团演出剧照。
今年春节期间,造甲城镇大王台村业余评剧团演出现场。
天津宁河是“中国民间评剧艺术之乡”。每年正月,村村唱大戏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年俗文化。宁河区地处北京、天津、唐山三市的腹地,早在十八世纪初就出现了民间评剧艺人的演出身影。如今,丰富的民间评剧社团与庞大的戏迷队伍是宁河评剧艺术传承的力量。
评剧在宁河有历史
评剧早期称为“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大约有上千年历史。宁河早期唱莲花落的艺人出身大多都是农民中的贫农。由于那个时期农村破产,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农民为了求生存,利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莲花落,四处串乡打地摊卖唱糊口,成为一种谋生手段。
造甲镇冯台村冯鸿熙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梨园世家,其父是莲花落的琴师,12岁到天津、塘沽、宝坻一带卖艺。当时对口莲花落只要两个演员,一男一女,也就是一旦一丑。女的包头,也就是戴上戏装头面,穿花洋布衣裙,男的穿普通农民服装,腰系围裙。当时的莲花落艺人均是男性,女角也由男性反串。乐器方面,起始就是一把大弦,也就是河北梆子用的板胡。乐器只用一个人打,叫“双跨”,就是一个人兼打大锣、小锣、钹、鼓。弦乐过门也极简单,只有一个“浪的浪,浪的浪,浪哥浪哥浪的浪,浪的浪”,用这个过门来回翻。后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后受京剧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艺人们为提高莲花落的艺术品位,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剧种和曲种的表现形式,如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后,当地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形式,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性质的莲花落,评剧的雏形由此而生。
1920年,中国评剧五大明珠之一明月珠(杨玉春)来芦台演出评剧改良戏《杜十娘》《珍珠衫》等剧目,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从此评剧在宁河发展起来。
“艺新剧社”名角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评剧艺术在宁河迅速发展。1950年10月,宁河成立了“艺新剧社”,评剧艺人石瑞楼、白云铭、筱俊亭、吴艳霞、王曼苓、花金香、李筱舫和杨玉霞夫妇及妻兄杨玉春(明月珠)、琴师赵乃成先后加入剧社,剧社演员达到40多人的规模。后有鲜灵霞、花玲霞、张桂霞等挂牌助演,剧社日益红火,演出盛况空前。在此期间,鲜灵霞创造了高亢激昂的“鲜派”唱腔艺术;筱俊亭开创了老旦行当的筱派艺术。
在宁河评剧发展过程中,曾有多位评剧艺术家到宁河献艺,为宁河评剧团建立铺路。白玉霜就是众多评剧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宁河评剧在演唱风格和流派上分为:有突出中低音区的“筱(俊亭)派”、有唱腔清脆甜润的“新(凤霞)派”、有高亢激越,韵味醇厚的“鲜(灵霞)派”,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中音饱满圆润,低音委婉厚实的“白(玉霜)派”为主要艺术特点。
1953年,河北省文教厅把艺新剧社列为全省9个重点剧团之一。1954年6月,艺新剧社改称宁河评剧团。从1954年到1958年,宁河评剧团高速发展,在演艺上,先后有吴艳霞、李艳荣、王曼苓、花金香、马玉珍、陈娟娟等名角为主演,演员阵容齐整,灯光布景先进,从县城到唐山一直演到东北,演一路红一路,可谓声名远扬东三省。
剧目有传统戏:《王二姐思夫》《杜十娘》《珍珠衫》等50多部。有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刘胡兰》《蛇妃》等30多部。还有宁河艺人自创剧目:《老母鸡》《抗美援朝》《红旗队》等15部。
20世纪60年代中期,宁河评剧团解散,演员改行。
1976年,宁河评剧团恢复建制,排演了评剧《战斗堡垒》《夺印》,并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如《十五贯》《秦香莲》等。
扎根民间接力传承
宁河评剧,早期以唱功见长,演员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所以被群众接受并在市井中广泛传唱。
宁河评剧唱腔为板式多化体,有尖板、搭板、大安板、小安板、三锤、倒板、垛板、流水板等,另外还有反调,伴奏乐器分为拉弹类、打击类和吹奏类三种,拉弹类有板胡、二胡、三弦、低音胡等,打击类有板、底鼓、堂鼓、底锣、大锣等,吹奏类有笛子、笙、唢呐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各乡镇、街道业余评剧团活动也越来越红火,不管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几段,哼上几曲。特别是在和天津、唐山邻界地带的乡村,更是家家爱听戏,人人能唱戏的戏窝子,如造甲镇冯台村、潘庄镇西塘坨村……几乎每家都有几代人能唱戏。戏迷骨干职业类型广、年龄悬殊,最年长的80多岁,最年幼的仅3岁,台上台下其乐融融。
每年春节,宁河区人民拜年访友完毕,就开始搭台唱戏了,村村唱大戏,村村鼓乐声。这已成为天津市宁河区的年俗。
2016年,宁河区小百花评剧团成立,一些中青年民间艺人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一代新人经过前辈艺人的辛勤培育,已经成为宁河评剧艺术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处于中年旺盛的时期,对于评剧艺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评剧世家李筱舫后人李曼女士,荣获全国首届评剧十大名票。赵瑞荣、冯以宝、冯继祥、李中菊、王继皎、王晨霞、冯旭芳、田学胜、赵文梅、付占运等民间艺人在全国评剧大赛中先后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