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在美文《沽上的年味》中写道:“若说中国大城市的年味,首推应是津门。”在天津人的心里,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最大的生活盛典。天津的春节时间跨度很长,从进入腊月开始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在这一过程中,祖祖辈辈的天津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与过年有关的俏皮话,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表达真情实感,营造欢快气氛,蕴含着丰富的年俗文化,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灶王爷吃糖瓜 稳拿
进了腊月,民间就有了过年的氛围,但浓厚的春节气息实际上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天津人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这一天的祭灶活动是新年到来的信号。
灶神,在天津俗称灶王爷,传说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督察善恶的司命之神,每年年底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一户的好坏情况。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有民谣云:“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人们当天都要为灶神设祭送行,谓之“祭灶”。在家里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横额是“一家之主”。供品不需要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只是摆上一些糖瓜,即用麦芽糖制成的大小不等的瓜状糖块。这是想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从而留下这一俏皮话:“灶王爷吃糖瓜——稳拿。”形容做某事有十足的把握,手到擒来,稳操胜券。
与祭灶习俗相关的还有两句俏皮话,“灶王爷伸手——拿糖”,比喻一个人能做、该做而不肯做或不好好做,故意刁难,也指以某种特长相要挟,讲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不干。“大糖不吃——拿着”,大糖,指祭灶时使用的较大的糖瓜,半尺长,一把粗,常举在手里不吃,用来讥讽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端架子、摆谱儿的人。
六月里挂吊钱
还差半年
吊钱,又叫门笺、挂笺、彩飘儿、过门钱等。清代诗人扬米人的《竹枝词》,开篇就是对吊钱的吟咏:“挂门笺纸扬东风,福字门神处处同。墨香春联都代写,依然十里杏花红。”有人说,天津人对春节的记忆,是从吊钱开始的,它比煎饼馃子更具津沽特色,可谓天津年俗的重要标志。
吊钱一般为长方形,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大的达数尺之余,小的则仅数寸而已。每幅吊钱简直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构思巧妙,内容丰富。它的四周为边框,下端缀以穗子,中心部分是在大红纸上剪刻象征吉祥的词语和图案。吉语有“新春大吉”“四季平安”“恭喜发财”“五谷丰登”等,也有用本年与生肖相关的吉祥话的,如“玉兔迎春”“虎虎生威”“牛气冲天”“金龙飞舞”等。图案更是花样迭出,像“喜鹊登梅”“连年有余”“麒麟送子”“花开富贵”等。无图无字的空白之处,各种吉祥花饰互相勾连,有万字纹、水波纹、鱼鳞纹、方孔钱纹、蝙蝠纹、菱形纹、网格纹、回纹等,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为了烘托节日喜庆气氛,人们不仅把吊钱挂在门楣上、窗户上,还贴在房檐、屋梁、柱子、鸡窝、猪舍和井台、水缸上。后来,悬挂的地点又从民居发展到商铺、宾馆、饭店、银行等公共场所,就似“福”字被广泛张贴。稍有微风吹来,到处是红红的吊钱飘动,宛若在欢快地跳舞一样,让人怎不欣喜和陶醉?
天津俏皮话“六月里挂吊钱——还差半年”,说明挂吊钱要在春节期间,并且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贴挂好,此语喻指做某件事情为时尚早,差得还很远,不必着急。
大年三十吃饺子
没外人
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天津人俗称“大年三十”。在北方常言:“没有饺子不过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必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按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十二点为“子”时,又叫“子夜”,此时钟声一响,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天津人常把饺子说成“交子”,这正好暗合了饺子本有的“更岁交子”之意。天津卫的除夕夜饺子馅儿讲究纯素的,一般包括大白菜、长寿菜、豆芽菜、素帽儿、香干儿、粉皮儿、面筋、木耳等,没有一点儿荤腥,象征着全年素素净净、顺顺当当。饺子多包成元宝形,寓意财源广进,以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还要在一个饺子里放进一枚硬币,谁吃到了就意味着会交好运。我家老奶奶在世时,年年都是她老人家幸运地一口咬到,全家人都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包好的饺子摆在高梁秆做的圆形盖帘儿上,饺子从外围一圈一圈地向内摆起,直到摆满中心为止,这叫“圈福”或“纳福”,祈愿来年生活富足,家庭幸福。煮饺子时,如果一不小心煮破了,千万不能说“破”,得说“挣”,挣得“元宝”,当然是好事了,图的就是个吉利。
大年三十这顿饺子,又称“团圆饭”。实际上,团圆正是年夜饭的主题,也是其重要意义所在,自然成为一年当中最隆重、最温馨的一顿饭。在外奔波的游子,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务必赶在吃年夜饺子之前,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同爹娘及亲人团聚。旧时天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当天晚上家家关门闭户,谢绝外客,不得串门走动。俏皮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或“三十晚上吃饺子——无外人”,就是很好的佐证。此语常用来形容可以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交谈、办事儿。
在包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完全沉浸在浓厚的亲情和幸福之中,拉着家常,谈未来,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长辈们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欣然接受晚辈热情的拜年和祝福;晚辈们也愉悦地接受家长的夸赞和期许,频频致谢养育之恩。这顿饺子,已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一种仪式,味道不同寻常,传统、亲情、祝福、期望都成了其中的调味料。我敢说,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饺子,怎能不令人向往呢!
正月十五拜年
晚了半个月
这句俏皮话透露出两方面信息,一是春节期间有拜年的习俗,成为这一节日重要的礼仪和内容,不可或缺;二是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拜年的时间也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如果到了十五再去拜年,那不正好迟了半个月?天津人常以此语比喻行动迟缓,错过了时机,或为时已晚,不合时宜。
儿时拜年的温馨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依照家乡的传统习规,大年初一早上,无论三十熬夜多晚,家长也会一遍又一遍催促,绝不让晚辈睡懒觉。天刚蒙蒙亮,随着父亲轻轻一声呼唤:“拜年啦!”孩子们纷纷起床,穿上崭新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首先是随父母来到爷爷奶奶的屋子,二老端坐在热炕头上,晚辈双腿跪地,向他们磕三个响头,再说一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话。紧接着毕恭毕敬地跪在父母面前,叩首道福,孩子们常常是泪流满面。尽管平时整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这一拜既是礼数、规矩,更是感恩、孝道,极其庄重,绝不可少。然后,开始给本族本家长辈拜年,那时,一个大家族基本上都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依次登门入户,拜年行礼。每到一处,都充满和睦、欢乐和喜悦,洋溢在滚烫的亲情里。
给邻居们拜年也是一个重头戏,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离不开谁,平日互相都有个关心、照应,有的处得胜过亲戚。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难免产生一些摩擦、别扭、矛盾。拜年既是习俗,更是情谊,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声亲切的祝福,往往可以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父亲领着我们,由近及远,不分姓氏、不论贫富,凡是平时经常照面的左邻右舍,都逐一上门问候行礼,一家也不落下。一般只在屋里坐一会儿,主要说一些拜年祝贺的话,无甚过多礼节。即使过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存在一些恩怨过节儿,通过彼此的拜年,也就烟消云散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拜年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和便捷,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微信拜年、鲜花邮寄拜年、视频拜年等应运而生,可以足不出户,一键搞定。但是,我总觉得差点劲儿,味道有些变了、氛围有些冷了、温情有些淡了、真诚有些少了。所以始终让人留恋儿时那传统的拜年方式,因为再先进的技术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语言传递和情感交流。
外甥打灯笼
照舅(旧)
这句俏皮话已经流布神州,妇孺皆知,您知道吗?它的产地在天津,是咱哏都老百姓创造的,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沽上的风土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当天通宵张灯结彩,供人们观赏为乐,因此又叫“灯节”。每逢这一节日,津城内外闹花灯,热闹非凡,神采熠熠。说起花灯来,那种类式样,不胜枚举,用一句天津土语讲,那就是“海了”。什么考究的宫灯、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造型有方的、圆的、带棱的、球形的、钟形的、亭子形的、葫芦形的、花瓣形的等;材料有金属的、木头的、竹子的、玻璃的、纸的、绢的等;颜色图案则有红的、绿的、紫的、黄的,画着山水、人物、花卉的,写着诗词、对联、吉祥话的等,真称得上千姿百态,五彩斑斓,令人说不尽、看不移。
天津有一风俗,讲究正月十五送灯。过去,当舅舅的手头儿再紧,也必须得送给自己年幼的外甥一盏灯,名曰“鸭子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以为晚辈祈福,祝愿长命百岁。还有专门为舅舅们设计的一种灯,即灯上装了很多的“角”,同时扎满针眼儿,巧妙地以“蒺藜灯”与“吉利灯”同音相谐,象征着富贵吉祥,万事顺遂。于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便口碑相传下来,不仅传遍了津门,而且风靡了全国,经久不衰,余味绵长。这句俏皮话,从字面上看是说外甥给舅舅照明,实际上是借助谐音的修辞手法,来喻指跟原来一样,没有改变,还是老样子或老规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