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天津卫每年有两项万人空巷的盛会,一为天后宫的皇会,另一为城隍庙的城隍会。说到天后宫的皇会,许多人耳熟能详。而提到城隍庙城隍会,知之者甚少。在旧时的天津卫,城隍会“热闹排场,不亚于皇会”,常常见诸于文字记载。为让读者了解这一民俗活动,笔者翻阅华乃文征集的《城隍会论》、张克家《城隍庙会记》、老拙《城隍庙会鬼会经过》等历史资料,将相关内容整理叙述如下。
天津两座城隍庙
城隍为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所有设城的地方都有城隍庙。
天津城隍庙位于老城西北角,明永乐四年兴建。清雍正四年,天津州人士缪启乾出资建后楼五楹(五间房屋)。雍正九年,天津由州升府,遂改为府城隍庙。乾隆四十一年,天津知县孙景曾在旁边另建县城隍庙,从此形成府县两庙并列祀典的奇观。
各地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有些地方是由当地百姓自行选出的,选择的标准是殉国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的历史人物。天津府城隍姓裴,县城隍姓芮,一位伯,一位侯,不知出自何处。天津的城隍庙平素香火一般,每至农历四月初一至初九庙门大开,其中初六、初八为城隍出巡的日子,热闹非凡。
府庙后楼罩棚建有戏台一座,台旁悬有乡贤梅小树所题楹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梅先生擅制联语,今在鼓楼上的那幅楹联,为天津人娓娓道来。而此联寓意深邃,对世人颇具劝惩含义。
城隍会有含义
城隍会各地皆有,但时间不同,含义不同。天津的城隍会又称鬼会,出会有多重含义。据张克家《城隍庙会记》介绍:“易(经)曰:城复于隍。城隍犹城池也,有功于民,则祀之宜也。而独令其司鬼,则巫觋(xí)为之。曰出巡,傩(nuó)也,所以逐疫也。曰赦孤,孤辜通罪也,古者郊则肆赦之义也。其期为四月初六初八,龙见而雩,亦寓祈雨之意。”城隍最初为守护城池之神,到了明清时代演变成“阴”官。天津城隍会含有三重含义。其一,城隍出巡又称“傩”,即驱赶疫鬼;其二,城隍会还有“赦孤”的含义,因为“孤辜通罪也”,赦孤也寓意赦罪;其三,城隍会选择农历四月初六、初八,有祈雨的含义。
正因为城隍会的多重寓意,迎合了平民百姓的多项需求,尤其是祛除灾病,寄托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再加上天津人好热闹,所以每年四月初六、初八两日,纷纷扮作鬼样,随神驾出巡。故此,城隍会又称为“鬼会”。
城隍会出巡仪仗
城隍会虽有别于皇会,但出巡仪式也很讲究。
出会这天上午,各路人马“排衙如仪”,至中午开始出巡。首先是门幡,其次为中幡,接着为16面跨鼓,随后是秧歌、高跷、重阁、杠箱等花会。其中还有拾不闲、猴爬竿、五祖会、杠子会、坛子会等。
城隍会的特点是鬼会,首先出场的为“无常”,高二丈,一白一黑。随后称“同顺”,为阴阳界纱帽官,穿着半黑半白衣服,身高低于“无常”。接着是“意善”,即面涂蓝靛、发为红髯的大士。随后“德顺”,演绎渡桥故事;“五福”由酒色财气四鬼装扮;“五伦”,演绎包公案故事;“劝善”,由绿色魔鬼扮作;“十司”为十殿阎罗。紧随其后是“拾魁会”,多为美鬼少年,头戴面具,身着华衣。对此《城隍会论》描写详细,“公子哥,把鬼扮。只图夸富,不是心虔。鬼脸新,三接连。赤金额,绒球颤。点翠龙,珍珠嵌。夹裤袄,花闪缎。披肩搭胯玻璃片。薄底靴,云头是挖垫,长裤巾,绣花是三蓝。手中拿玻璃勾魂片一面,摇头摆尾,好像疯癫。”再后称“五魁”,扮作终南进士,二鬼执灯。最后一会为“都魁”,五人涂金面,手持钢叉,是“赦孤”时的逐疫者。
鬼会过后,府城隍驾到,执事清道,先是飞虎旗、回避牌、衔牌,然后黄罗伞,“轿为永寿轿,大于常轿,围以绿呢,饰以金饰,冠以花顶”。府县城隍分别出会,仪仗略同,其中府以崇闳胜,县以精致胜。最后是官衙的仪仗压阵。“座马青衣,金瓜宝扇。悠扬大乐,宝座光悬”。其中捕厅的銮驾、道署的镖枪“光辉耀眼”。
城隍出巡两天的路线不一样,初六日,由城隍庙后街绕前街;初八日由前街绕后街,出入四城。
城隍会是娱乐场
旧时,农历三月皇会刚过,就迎来城隍会。据《城隍会论》记载:“一进四月,热闹开端。香火车,来不断。进香黄旗,空中飘展。又听得锣鼓声响,河沿上,排满了香火船。无非是:献袍挂匾,求福求寿保平安。”说明城隍会不仅天津城的人热衷,还有四乡的人乘车船前来参会。
“游人众,买卖全。吃食玩物,摆在庙前。不分贫富,皆把会来看。”游人多,少不了吃喝,购买新鲜的物品,可见城隍会,还是物资交流的集会。
城隍出巡当天晚上还有灯棚。一进山门,庆善牌坊望如灯塔。“灯彩多,花样全。亮堂堂,镶的全是玻璃片”。这些灯多为社会人士赞助,分段搭棚,其中卫安水会出的灯笼、灯旗为护棚会,鞋行商人出资为同善茶棚。城隍庙的瓦房陈设许多洋货,其中美人大镜最为耀眼。这一天,城隍庙外围的灯棚也是争奇斗艳。皂班灯棚设在谢公祠,运署灯棚在山门前,城守营的灯陈设在昭忠祠。其中道署老茶棚最为出名,“清而且雅,简而不繁。灯的式样不一般。精巧玲珑,南方手段。屏灯字画,大有可观”。
城隍庙后楼别有洞天。如连昌宫献供,排满几案。“干鲜海味,寿桃八仙。异卉奇花,幽香扑面。时新盆景,罗列阶前。”府庙戏台中间,设摆古玩。两廊中还挂满了津门画家绘制的山水、人物画卷。
县庙戏台,奏古曲数段。文人雅士唱和昆曲,“一曲终,一曲连。竟听得乐而忘返。夜尽风寒怯衣单。隔邻鸡唱月西残。”
天津城隍会兴盛于清代,张克家《城隍庙会记》写于1920年前后,王仁安见后称“此三十年前事也”。1900年庚子事变后,城隍庙后楼为巡警占用。民国时期,府庙只存大殿一座,县庙地基被改作民房。城隍庙已荒废,城隍会也就无从谈起。